ENG

極端「本土主義」百害無一利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立法會有反對派議員一而再提出「制訂政策時需以『港人優先』為依歸」的議案,在具體內容上往往似是而非、甚至混淆視聽,令本人覺得不吐不快。本來,市民要求特區政府在制訂政策、規劃社會發展、分配公共資源的時候,適當優先考慮本港居民的需要無可厚非,但同時,我們卻必須保持警惕,以免走向另一極端,讓某些人以此作為肆意排外或挑起香港與內地矛盾的借口,影響經濟民生。

中國「最嚴」環保法 港商有危有機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過去一段日子,本港社會內部受到政治爭拗的困擾,可能因此忽略了周邊地區出現的一些重要變化。例如,經過全面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已於2015年1月1日起實施,對參與內地發展的港商將產生不少實質影響,卻似乎沒有引起本港各界足夠的關注。

重開對話大門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政改第二輪諮詢本月初展開,意味着政改五部曲的第三部進入關鍵階段,即方案須獲得立法會全體議員三分之二通過。然而泛民議員早已表明杯葛諮詢行動,以必然否決的態度,令二○一七年一人一票選特首的願望似乎無法實現。市民距離普選的一步之遙,就視乎泛民的一念之間。

青年創業有「財」更要有「專才」(梁君彥) – 評論文章

政府宣布成立3 億元的「青年發展基金」,包括協助青年創業,初步計劃會以一比一形式作資金配對,屬意由非政府機構協助青年創業。幾經爭取,我們喜見政府終於採納經民聯的意見,承諾設立基金支持青年創業,但公帑必須用得其所,才能事半功倍。

釐清關係 以正視聽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梁振英發表了新一年度的施政報告,與過往兩年不同的是,特首在今年施政報告引言部分,特別指出中央與香港之間的關係。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回應「佔領」之後,香港重新發展,各界所需要正視的「大前提」。只有認清香港是國家一個特別行政區的事實,在這個「大前提」下推進民主、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才最符合香港市民以及國家的整體利益。

匯聚人才創新增長點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近年香港經濟增長放緩,最新預測增長為百分之二點二,比起鄰近的深圳、澳門和廣州,相對遜色。周邊地區的急速增長,難免對本地部分行業造成競爭,甚至使香港區域龍頭的地位被受挑戰。過往香港一枝獨秀的領域,亦逐漸被其他地方迎頭趕上,例如航運業已落後於上海及新加坡,部分貨輪也捨香港而取深圳,使香港坐失商機。

多管齊下 促進青年人向上流動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早前拖延兩個半月的佔領行動,某程度上反映了一些青年的不滿和怨氣,為社會敲響了警鐘。而智經研究中心在二○一三年曾就市民對「中產」的觀感進行調查,發現年輕人想成為中產的比例,達到百分之六十七點六,遠比其他年齡群組為高,顯示青年人對於向上流動充滿期望。

發展綠化地是必要之惡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施政報告》出爐,社會焦點還是落在土地房屋供應的問題之上,當中較具爭議的是,政府觸碰到「檢討綠化地帶土地用途」這敏感議題。縱然一些社會人士認為,本港綠化地「一幅都不能碰」,彷彿「提出都是罪」,惟面對當前的土地供應挑戰,開發低保留價值的綠化地帶,的確是「必要之惡」。

「臨時特首」或違《基本法》(梁美芬) – 評論文章

政府推出第二輪政改諮詢,泛民立時捆綁在一起,未展開諮詢就表示要集體否決。何俊仁又突然宣布再玩「中途辭職」,浪費公帑,令人費解。「行前一步」抑或是「原地踏步」?這是從政者要向巿民交代的事情,不容個人意志去否決香港政制行前一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