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未雨綢繆彌補旅業不足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旅遊業是本港支柱產業。自由行政策實施十多年來,為香港經濟發展貢獻良多並提供了大量職位。近年由於訪港旅客增加,加上「一簽多行」衍生的「水貨客」問題,引起兩地居民的矛盾。近月的訪港旅客數字及消費數據顯示,內地訪港旅客的意慾有下降趨勢,消費力亦不如以往。加之「一周一行」政策逐步落實,特區政府及旅遊業界必須正視問題,尋求出路,以繼續鞏固本港亞洲國際都會及優質旅遊城市的地位。

旅遊業界面臨多重挑戰

根據旅發局數字,今年五月來自內地的訪港旅客達362萬人次。雖然數字較四月份上升5%,但是來自非內地市場的長途旅客及新市場的旅客均錄得下跌,而來自短途市場的多個亞洲地區,除了韓國和菲律賓錄得上升外,其他地區都錄得較顯著下跌。值得留意的是,來自內地的旅客中,過夜旅客僅為137 萬人次,較4 月下跌1.1%,已經是連續兩個月錄得下跌。而不過夜的旅客則為224萬人次,上升9.2%。

隨着自由行政策推行,由於兩地的文化差異和香港旅客承接能力上的一些不足,近年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排斥內地旅客的極端行動,令香港「好客之都」的形象受損;一小部分旅行社、導遊以及商家的不良經營手法屢被揭穿,更打擊旅客對香港的信心。尤其是所謂的「驅蝗行動」或「反水貨客行動」等反對自由行示威片段在內地社交網站上廣泛傳播,直接導致三月的訪港內地旅客數字大幅下跌10%。

然而香港旅遊業所面臨的客觀挑戰還遠遠不止這些。首先,深圳「一周一行」政策將逐步落實,政策固然有助打擊水貨活動,但亦同樣影響深圳居民來港消費的意慾,相信日後過夜的旅客可能會進一步減少,而相應的消費額亦可能下降。其次,隨着內地居民購買力的提升,以及其他亞洲地區旅遊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內地居民可選擇的短途旅遊點越來越多,日韓、台灣、東南亞國家等周邊地區相對而言有更多旅遊資源,加上不少具有消費力的一線城市旅客可能已曾訪港,再次來港觀光購物的成本與前往這些地區差別不大,因而,這些新興的旅遊市場對內地旅客更有吸引力。

多管齊下重新煥發旅界活力

針對以上兩點,政府可與內地相關部門商討,對北京、上海等具有消費力的一線城市旅客推行「一簽多行」,為他們提供更便利的訪港條件,而由於這些城市並不鄰近香港,必然可增加過夜旅客的數量及提升消費力,亦不會衍生水貨問題。此外,還應繼續開拓內地二線城市及東南亞國家的旅客源,香港對這些地區從未訪港的旅客仍然有相當的吸引力。最後,政府及業界應加大力度開發新的旅遊資源及特色旅遊景點,例如:郵輪碼頭及海島、地質、自然景觀、人文古跡等其他新興的特色旅遊,並進一步向旅客推廣。酒店住宿及旅遊交通等配套設施亦要進一步提升,例如推行加快活化工廈建設特色酒店及規劃特定旅遊交通專線,緩解住宿和交通的壓力。在購物方面,雖然香港素有購物之都的美譽,然而隨着互聯網代購及電商行業興起,內地居民在互聯網代購或「海外淘寳」都能買到海外商品。因此,本港的零售行業更要提升服務質素,監管好貨物質量,維持良好的商譽,以優質的待客之道令旅客買得開心、買得放心。

旅遊業面臨的挑戰和壓力是全方位的,但挑戰與機遇並存,以上只是部分的意見和建議。因此,還望特區政府及旅遊業界廣納建言,集思廣益,把握機會,尋求突破,令香港的支柱產業維持競爭力,推動香港經濟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