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標準」也要符合憲制基礎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新一輪政改討論又展開了。在這一輪的政改討論中,反對派落力拋出「國際標準」及「公民提名」的叫價。然而,這兩個概念正正是《基本法》沒有的。筆者注意到,每一輪政改討論,反對派都會喊出新口號,這次就是「國際標準」。
新一輪政改討論又展開了。在這一輪的政改討論中,反對派落力拋出「國際標準」及「公民提名」的叫價。然而,這兩個概念正正是《基本法》沒有的。筆者注意到,每一輪政改討論,反對派都會喊出新口號,這次就是「國際標準」。
就發牌事件是否要引用《特權法》,在事件未演變成這樣高度政治化之前,我已經認為若王維基先生對不獲發牌不滿,最恰當而直接的方法,應該是他本人循司法途徑,去尋求救濟方法(remedies)。
政府早前發表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希望「集思港益」提出應對之策;但在如今社會氣氛下,要推出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政策恐怕不易,還望廣大市民和不同持份者放下偏見,為香港的人口政策坦誠地提出意見和建議。
自從新一輪政改討論以來,泛民不斷喊出「國際標準」及「公民提名」的叫價,這兩個詞正正是《基本法》所沒有的。每輪政改討論,反對派都會叫出一些新口號,這輪筆者注意到,口號就是「符合國際標準」。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開放、多元、包容、理性」是我們理應堅守的核心價值。無論對來自內地的新移民、遊客,抑或其他少數族裔,我們都不應抱有歧視的思維和目光。香港作為一個缺乏天然資源的外向型經濟體,必須遏止排外情緒,否則影響經濟民生,亦有損社會和諧,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
在上周的立法會大會上,議員辯論應否針對早前終審法院裁定變性人W小姐有權結婚一案,修訂現行兩條有關婚姻的法例。這是繼去年十一月後,本屆立法會再次就性小眾人士的權益展開四小時辯論。原動議及包括筆者所提的修正案,均一併被否決…
可以預見,成立粵港澳自貿區,將可為三地帶來更佳營商環境,能夠便利投資,加快整個華南地區的發展。同時可以把握東南亞各國發展的機遇,增加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亦讓香港金融服務業有新的發展空間,專業人士可以接觸更多業務,促進更多資金以香港作融資,加快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有關增發免費電視牌照一事,因被視為大熱門的香港電視,「意外出局」,全城矚目,至今已超過兩個星期了,這場公仔箱風雲不但沒半點平息跡象,更像滾雪球般,愈滾愈大,連帶特首和整個梁班子的民望都大幅插水。
特區政府應盡快制訂長遠基建規劃,妥善做好公眾諮詢,相應投放資源,確保適時提供充足的土地及各項基建配套設施,以提升香港作為區域經濟樞紐的功能,振興經濟和促進就業,營造優質環境和綠色生活,推動可持續發展,並為新一代向上流動創造更多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