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政府應著力關注中小企發展 (張華峰) – 評論文章

立法會自本周三(12日)起一連三日辯論「施政報告」的內容,首節便觸及經濟發展的課題,多位立法會議員跟我都有同感,認為政府不應忽視中小企的貢獻和發展。對於特首在「施政報告」中,開首第一句便指出,這屆政府「致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我是十分贊成的。因為如果我們仍不快馬加鞭的致力發展經濟,根本就無法改善民生,遲早更會落後於周邊地區或國家的發展。

查主席錯誤的思維

從「施政報告」中可見,特首是十分器重金發局,期望她可為本港金融服務業的未來出路把脈。而金發局經過一年多的研究,花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又招攬了不少內地金融機構的重要人物,作出了一系列宏觀的建議,包括建議發展人民幣業務、資產和財富管理、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等方面,不是不好,只是未有對本港的金融企業帶來多少的實際利益。

猶記得,特首在其競選政綱中曾提出,「支持本土金融企業,包括本地中小券商、銀行和基金公司,提升競爭力,提供優質服務,擴大市場佔有率。」但金發局首輪六份報告,長達四萬四千多字,提到如何協助中小券商時,只是簡單的一句「研究扶持中小金融企業的政策」。就只有這13個字,說了等於白說,很明顯未有做到顧及中小券商生存空間的應有使命。查主席其後還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上,提到協助業界培訓人才時,說溜了嘴,說會「幫助他們轉行」,而不是轉型。面對查主席這些錯誤的思維,試問業界還可對該局有所期望嗎?

誰會留守到最後?

還有一點,本港的金融巿場同樣存在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情況。但金發局不但無視這一現象,甚至有意加深這個現象。早前,就有報章報道,指他們認為新股上巿回撥機制,「過度偏重零售主導」,正醞釀在新股超額認購時,減少向散戶的回撥,等同封殺小投資者的投資機會。難道為了朝所謂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進發,就要犧牲所有小投者的利益嗎?

其實,本地中小券商都是生於斯、長於斯,看著本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成長和崛起,有著一份深厚的感情;那怕是遇上股災、中英談判、大鱷狙擊、金融海嘯,都沒有絲毫半點動搖或退縮過。反而,如果我們只一味朝向國際化的方向發展,等於將國際金融中心建築在浮沙上,根本就不是腳踏實地,亦未能做到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基本原則。試想想,一旦香港的政經環境,或是外國的投資環境,有甚麼風吹草動,例如美國持續收水,令銀根收緊,可能導致美息大幅飆升,第一個撤資的會是誰?會是國際大企業,還是本地中小企?答案好明顯,一定不是後者。

大中小型機構可並存

本地中小券商要求的,十分簡單,不是要政府給予我們甚麼特別的優惠或優待,而是要求營商環境要公平。如果券商因為自己不爭氣,或是競爭力不足,被巿場淘汰,我們無話可說,但若是政策出現問題,政府便得拿出解決辦法來。

我認為,本地的中小券商,有其特色,應可與其他大型或中型或外來的金融機構並存。因為中小券商與客戶之間,有著一種特殊的服務關係,提供的是獨一無二的貼身服務,非一般的金融機構所可取代。而且沒理由只可容許大企業獨霸巿場,卻忽視中小企的生存空間。期待財政司司長月底布的預算案,能在協助中小券商發展方面,多些著墨。

(刊於  經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