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議案 – 發言 (張華峰)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區”)在今年9月正式啟動。上海自貿區從籌備到成立,一直牽動內地和香港商界的神經。這不單是由於自貿區的貿易和金融改革的創新,對內地的經濟發展將有深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上海自貿區的發展,令香港業界再一次感到香港的發展需要更加迫在眉睫。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區”)在今年9月正式啟動。上海自貿區從籌備到成立,一直牽動內地和香港商界的神經。這不單是由於自貿區的貿易和金融改革的創新,對內地的經濟發展將有深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上海自貿區的發展,令香港業界再一次感到香港的發展需要更加迫在眉睫。
儘管內地各大城市加速改革開放,但香港現存的一些優勢,在可見的將來仍不容易被取代。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 實行“一國兩制”, 法制完善, 金融體制獨立, 資訊自由流通, 管治廉潔, 中外人才薈萃,國際經貿網絡發達,構成了我們的軟實力。
提到輸入外勞, 一般“打工仔”往往會擔心, 如果貿然輸入外勞,手中的“飯碗”會被打破,又或者自己的議價能力會遭到削弱。這些憂慮是可以理解的,政府亦確實有責任就相關決策釋除疑慮。可是,我們亦不應因此完全否定,在特定條件下,出於解決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輸入外勞是一個不得不作出的選擇。
上星期, 我讀了一篇社論, 題目是“輸入外勞非猛獸 可理性討論”。這篇文章正正反映了我身邊不少中小企老闆和行政管理人員的心聲。政府上月推出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指出香港人口老化的速度可能比政府本身預期的還要快。根據當局最新的推算,本港的勞動人口在2018年達到高峰期後,便會開始下跌。可以預見,我們的下一代將要供養更多的老年人,而人口老化的問題亦將會為下一代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區”)成立以來,有香港人擔心會搶去香港的生意。我覺得我們應該保持警惕,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好好發揮香港本身的優勢,便無需經常擔心。經過過去30多年的發展,國家已經到達現時的規模,上海自貿區的成立亦可算是必然的事, 即使今天不發生, 明天也可能會發生。
新一輪政改討論又展開了。在這一輪的政改討論中,反對派落力拋出「國際標準」及「公民提名」的叫價。然而,這兩個概念正正是《基本法》沒有的。筆者注意到,每一輪政改討論,反對派都會喊出新口號,這次就是「國際標準」。
就發牌事件是否要引用《特權法》,在事件未演變成這樣高度政治化之前,我已經認為若王維基先生對不獲發牌不滿,最恰當而直接的方法,應該是他本人循司法途徑,去尋求救濟方法(remedies)。
政府早前發表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希望「集思港益」提出應對之策;但在如今社會氣氛下,要推出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政策恐怕不易,還望廣大市民和不同持份者放下偏見,為香港的人口政策坦誠地提出意見和建議。
自從新一輪政改討論以來,泛民不斷喊出「國際標準」及「公民提名」的叫價,這兩個詞正正是《基本法》所沒有的。每輪政改討論,反對派都會叫出一些新口號,這輪筆者注意到,口號就是「符合國際標準」。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開放、多元、包容、理性」是我們理應堅守的核心價值。無論對來自內地的新移民、遊客,抑或其他少數族裔,我們都不應抱有歧視的思維和目光。香港作為一個缺乏天然資源的外向型經濟體,必須遏止排外情緒,否則影響經濟民生,亦有損社會和諧,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