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反對擴大輸入外地勞工議案 – 發言 (林健鋒)

代理主席, 上星期, 我讀了一篇社論, 題目是“輸入外勞非猛獸 可理性討論”。這篇文章正正反映了我身邊不少中小企老闆和行政管理人員的心聲。政府上月推出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指出香港人口老化的速度可能比政府本身預期的還要快。根據當局最新的推算,本港的勞動人口在2018年達到高峰期後,便會開始下跌。可以預見,我們的下一代將要供養更多的老年人,而人口老化的問題亦將會為下一代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當然,我們不應該坐以待斃,而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提出了一個很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議題,便是建議政府考慮在最缺乏人手的行業,包括建造業、零售業、飲食業,以及護理服務業輸入外地勞工(“外勞”)。

事實上,香港現時已有不少行業正面對勞工短缺的問題,其中建造業和護理服務業均為重災區。我們看看建造業,政府希望在未來數年大力增加房屋供應,加上未來數年多項大型基建工程將相繼動工,可以預見,大量土地開發和建築工程將排山倒海地展開。但是,根據建造業議會的估計, 單是今年的業內人手空缺已經接近1萬人。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 政府當局和私人發展商現時其實正在自相搶聘工人。如果我們一方面想大量增建房屋,另一方面卻不想輸入外勞,這其實是不大可能的事。

還有另一點令我非常關心的是假如人手不足, 而工程又趕着上馬,便可能會引申出工程質素和建造工人的職業安全問題。而且,過去數年來,大家均有目共睹,工程越遲上馬,建築成本便會越高。假如我們不正視這個問題,可能會加重政府的財政負擔和市民的負擔。讓我們再來看看護理行業。最近社會服務聯會的一項調查發現,基層安老院護理人員的流失率高達兩成, 估計行內空缺達到1 000人。調查更加指出, 接近半數的護理員已經超過50歲, 即在未來10年便會踏入退休潮。可想而知,人手供應將會頗為緊張。我有一位朋友,其家族是經營護老院生意的,但因為過去數年來難以聘請人手,故已決定結束業務, 提早退休。

不過, 一提起“輸入外勞”這4個字, 很多勞工界的朋友便會大力反對,他們擔心輸入外勞會打爛本地工人的“飯碗”。我理解勞工界朋友的憂慮,亦認同政府應優先保障本地工人。然而,現時香港所面對的問題是,部分行業“有工無人做”,退休的退休,轉行的轉行,而年輕人又不願意入行。作為負責任的政府要正視問題,積極研究如何在不影響本地工人就業的情況下,按個別行業的需要輸入外勞。我認為我們應該考慮針對長期勞動力不足、難以聘請員工的工種,例如安老院護理員和建築工人, 研究有限度輸入外勞。

代理主席,如果我們將香港輸入外勞的情況與鄰近地區比較,便會發現大家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當然,香港並非要全盤套用其他地方的政策,而是要按照自身情況因時制宜。我認為政府可以仿效1997年前輸入外勞只為參與興建赤鱲角機場的模式,容許外勞來港,但只參與興建公屋和居屋。

與此同時,香港的補充勞工計劃亦有值得改善的地方。政府數字顯示, 去年香港職位空缺達到6萬個, 但過去一年, 透過補充勞工計劃只輸入了接近2 000名外勞, 這現象正正反映補充勞工計劃有值得檢討的地方。我亦聽見不少僱主反映,覺得補充勞工計劃的申請手續繁複,欠缺彈性,審批時間亦非常慢,無助於他們解決人手短缺的問題。

代理主席,我想強調輸入外勞並非一定是“資方贏,勞方輸”的“零和遊戲”。因為, 如果我們繼續任由部分行業人手短缺的問題惡化,香港的競爭力亦會受到損害,最終除了影響香港的經濟環境,亦會影響就業情況。故此,我希望社會上持不同意見的人士,能夠藉着這次人口政策諮詢, 理性提出討論, 縮窄大家的距離。

不過,我剛才也感到有點奇怪,因為毛孟靜議員提到,是否可以輸入如KGB一類的特務? 我可以告訴她,如果能夠勝任特務的,就無須申請成為外勞;他一定有其門路,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進入他的目的地,否則又怎能成為特務? 因此,她無須擔心這件事,這是她想得太多了, 想到想入非非。

最後,我亦想申報自己有僱用外勞,家中有一位菲傭,而我擔任董事的公司亦可能會申請僱用外勞。多謝代理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