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未雨綢繆彌補旅業不足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旅遊業是本港支柱產業。自由行政策實施十多年來,為香港經濟發展貢獻良多並提供了大量職位。近年由於訪港旅客增加,加上「一簽多行」衍生的「水貨客」問題,引起兩地居民的矛盾。近月的訪港旅客數字及消費數據顯示,內地訪港旅客的意慾有下降趨勢,消費力亦不如以往。加之「一周一行」政策逐步落實,特區政府及旅遊業界必須正視問題,尋求出路,以繼續鞏固本港亞洲國際都會及優質旅遊城市的地位。

全城一心合力抗「鉛」(林健鋒) – 評論文章

「鉛水」危機下並非互相究責的時候,社會應給予政府空間處理,讓獨立調查委員會在不受政治干擾的環境下開展工作。反對派議員堅持由立法會運用權力及特權法調查事件,不但會令調查蒙上政治色彩,時機亦不恰當,對受影響居民亦無實質幫助。香港多年的發展軌跡告訴我們,只要團結一致,從危機找出契機,就能克服眼前的挑戰和難題。

網絡雙刃劍 言行應謹慎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隨着網絡社交媒體興起,很多人都會在網上發表意見及轉載資訊,雖然帶來方便,但亦帶來新的問題。今年四月,一位台灣女藝人自殺身亡,遺書提到她難以忍受網絡上的批評,最終選擇輕生;早前台灣粉塵爆炸案,八仙嶺山火生還者張潤衡亦因探望傷者引發爭議,甚至被指是當年山火的原兇,最終在壓力下辭職及道歉。

發債融資促「三跑」(林健鋒) – 評論文章

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是關乎香港長遠發展,以及維持本港國際金融、貿易、物流中心地位的重要工程。香港國際機場目前的雙跑道系統即將達到飽和。因此,興建三跑系統已是逼在眉睫,若繼續糾纏於建不建,花多少錢建,恐怕將耗費光陰,坐失良機。

抓緊新機遇 踏上新台階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回歸十八年了,可是部分社會人士的人心仍未回歸,更沒有正確認識《基本法》和「一國兩制」。民陣日前發起的「七.一」遊行,竟以修改《基本法》為主題,縱然不少泛民議員表明難以認同,但仍舊參與其中,可見激進勢力抬頭,溫和派被逼牽着鼻子走,卻又苦無對策。

重溫舊夢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盛載着許多香港人回憶的荔園,在今個暑假重臨中環海濱。荔園曾經是香港最大的遊樂場,園內機動遊戲、動物園、演藝劇場、真雪溜冰場等,無一不吸引市民,荔園雖然沒有炫目的高科技特效,也沒有煙花匯演,但卻處處充滿「香港」的味道,一磚一瓦都讓人憶起「那些年」情懷,相信荔園今日重開,定必萬人空巷。

原地踏步的悲哀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自特區政府提出政改方案以來,本人作為香港總商會的代表以及經民聯的成員,都堅定不移地支持政府的方案,希望二○一七年可以落實全港五百萬選民一人一票選特首。可惜泛民主派昨日否決政改方案,正式宣告了香港二○一七年落實普選行政長官的願望徹底幻滅。我感覺到的,是難以言喻的悲哀,是痛失良機的無奈。

通過政改與中央重建互信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立法會將就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的政改方案進行辯論,預料將於下周內表決。可是泛民議員至今仍然堅持「綑綁」,聲言會投下反對票。此時此刻,我仍希望盡最後努力,呼籲泛民議員鼓起勇氣,回心轉意,共同為香港創造奇蹟,不要讓創造歷史的機遇白白溜走。

暴力衝擊 不容姑息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政改方案表決在即,觀乎現時形勢,通過政改的機會似乎並不樂觀。可是,激進派又豈容方案有一絲機會過關?民陣、學民思潮及多個曾參與「佔領」行動的團體,已部署在周日的遊行後,一連數天在立法會外集會,名則對抗「假普選」,實則向溫和泛民施壓,甚至隨時以暴力衝擊立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