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香港藝術月 (林建岳) – 評論文章

每年三月香港都有多項藝術活動,當中不得不提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Art Basel奠定咗香港喺區內藝術市場的中心地位,每年藝術展都為香港帶來不少訪客,包括各地藝廊參展商及收藏家等。有見每年三月香港都有好多藝術文化盛事舉行,所以旅發局特別將三月打造為「香港藝術月」,推廣多項文化藝術盛事。適逢今年係香港特區成立二十周年,旅發局特別揀選咗二十張能表達「香港鮮為人知的藝術秘點」嘅照片,讓旅客喺參觀頂尖藝術展之餘,亦能感受到香港充滿本地特色的藝術文化。

「一地兩檢」勿再拖延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廣深港高鐵預計明年第三季將投入營運,而至為關鍵的「一地兩檢」方案卻仍然未有定案。在不同司法管轄區之間實施「一地兩檢」並非新鮮事物,在英法、美加等其他地方早有先例可循。只是有些人危言聳聽,為求達到政治目的,不惜犧牲港人的便利及發展機會,窒礙兩地人民之間的交流和經濟合作, 為求阻止內地與香港的進一步融合。 因此,「一地兩檢」是反對派不為也,非不能也。

深圳灣模式乃可行方案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2010 年高鐵撥款通過之後,香港社會就一地兩檢的具體安排議論紛紛。其實「一地兩檢」的運作在外國有不少成功例子,中港兩地自2007 年起亦一直有一地兩檢的合作模式,所以這並不是什麼新事物。深圳灣模式可能是目前較為可行的方法。當年就深圳灣模式的敲定,香港政府內部亦有立例配合。該條例令香港政府在深圳灣的口岸管制上享有全面的管轄權,亦沒有加重來往口岸乘客任何法律責任。

成立專責委員會 支援及壯大中產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立法會通過了一項無約束力議案,促請政府積極研究成立中產事務委員會。鑒於中產是香港社會的中流砥柱,對維持香港繁榮穩定十分重要,而且牽涉的政策範疇廣泛,所以經民聯支持成立跨部門的專責委員會,集思廣益,並統籌落實。經民聯認為,中產事務委員會的成立宗旨和主要職能在於研究和制訂恒常和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為中產提供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和發展空間。

「大灣區」發展 機不可失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城市群發展規劃」,標誌着討論多年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被納入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層面。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推動大灣區的金融、貿易、物流航運以及創新科技發展中,可發揮獨特優勢。正如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所言:香港「要搭上這趟中國發展的快車」。

迎接粵港澳大灣區新機遇 加快產業發展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首次列入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升至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將為香港帶來極大機遇。不過,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指出,香港若繼續受內部政治爭拗折騰,經濟發展不久就有可能被深圳超越。居安思危,香港必須致力提升各行各業的競爭力,並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才有可能為社會不同階層開拓新的出路。

特首選舉的序幕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香港社會正面對着許多問題,但要解決這些問題的路卻很長,而且像迷宮一樣蜿蜒曲折。筆者關注到各候選人如林鄭在初步政綱中重點提到對教育制度的檢討,特別點出中史科在初中應成為必修科及通識科的評分制度有需要簡化,並在完成相關政策的全面檢視之前,擱置於小三推行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BCA)等。選舉過後,希望各人的支持者能歸隊,願選服輸。當選的更要海納百川,用賢以才,放下分歧,共同為更美的香港努力。

黎明開騷扮「企鵝」 (林建岳) – 評論文章

相信有關注開我個專欄嘅朋友都知道,農曆新年過後,演唱會一個接一個。上星期五晚,黎明(Leon)再次喺中環海濱活動空間開騷,僅此一場嘅露天演唱會。近來呢類戶外騷愈來愈多,搞戶外騷也是辦盛事,除了要準備一般的舞台燈光聲效之外,仲需要搭建場地等,製作要求比普通室內騷更高。近年香港多了中環海濱、啟德郵輪碼頭廣場等戶外場地,可以舉辦多種多樣的mega events。我一直期望,香港可以有更多新概念的mega events,這也是我們推廣香港吸引旅客的一個重要策略。

完善政府架構 提升管治能力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近日立法會有以「檢討及重組政府架構」為題的動議辯論。我認為,不論哪一位特首參選人當選,領導下屆政府,這番討論都可以作為重要的參考,有利於完善政府架構,進一步提升管治能力。現屆特區政府的一些施政範疇表現未盡如人意,除了議會「拉布」等人為政治因素之外,恐怕也有制度和架構上的原因。本人期望社會各界可以放下政治爭拗,以務實態度檢視政府架構的不足之處,促請當局在適當時候作出優化和重組,讓香港能夠把握機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