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施政報告採納經民聯逾百建議的經驗啟示 (林建岳) – 評論文章

林鄭特首新一份施政報告採納經民聯110多項建議,其中的一些經驗對於我們今後更好地發揮建制派政黨的作用,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有效施政、推動香港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值得認真總結。概括而言,這方面主要經驗啟示有7點:一是與特區政府結伴而行,建設香港美好家園;二是與市民結伴而行,促進政府施政貼近民情;三是與業界結伴而行,推動產業多元發展;四是與青年結伴而行,拓展空間開創未來;五是「是其是、非其非」,切實履行監察政府施政責任;六是加強政策研究,確保建議科學務實可行;七是堅定維護「一國兩制」,守護香港繁榮穩定根基。

抗疫為先 重振經濟 改善民生 信有明天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就房屋土地供應、青年大灣區發展、創科和港深合作、金融互聯互通等範疇提出了200 多項新措施。當中關於創科、金融、航運和青年等方面的建議,突顯了中央政府在特區面對困境的時刻,對我們的關顧和支持,為香港未來發展打下強心針。

通識科改革 要盡快交代細節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昨日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約200項新措施,土地及房屋政策篇幅最多,其中敲定平民屋宇公司會與市建局合作重建大坑西邨,圓了居民多年的心願。發展商、居民和部門已拖拉了逾10年,新合作方案展示了政府事不避難的決心。至於香港另一嚴峻問題——教育,施政報告也着墨甚多,提到會加強德育及國民教育,糾正通識教育,提高教師質素,改革方向有了,但缺少具體詳情,政府應盡快公布。

廣開「才」路 紓緩本地醫護人手短缺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立法會近日就「制訂輸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新機制」通過了一項不具立法效力的議員議案。社會上的確有殷切的訴求,希望本港能輸入更多有經驗及有質素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以紓緩公營醫療系統醫生不足的情況,有效回應本港人口老化所引致的醫療服務需求,並且認為現行的有限度註冊制度成效不大。 現時教資會資助的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約維持在每年15,000個,限制了醫療專業的學額。為此,經民聯衞生健康事務委員會曾建議政府增加整體資助學額,培訓更多在社會有急切需求的本地專業人才。而因應未來醫療人手需求,除了把「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恒常化和增加名額,政府應進一步檢討和擴大計劃涵蓋的醫療專業範疇和學額,回應社會對增加醫護人手的訴求。不過,由於培訓醫療專業人員並非朝夕之事,單靠增加公帑資助的培訓學額,並不足以解決醫療專業的人力不足問題。本港過去大半年飽受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苦,這問題就顯得更加迫在眉睫。 相信大家記憶猶新,第三波新冠疫情在港爆發以來,特區政府的檢測能力非常有限,幸好及時獲得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協助,經過周密部署,決定在9 月1 日起啟動為期14天的自願性「普及社區檢測計劃」。社區檢測計劃涉及10,000多名港人參與工作,包括超過6,000位醫護,及負責行政、網上預約、流程、保安等支援任務的數千人員。令人矚目的是,內地派遣核酸檢測支援隊約600 人來港,總隊長是國家衞健委醫政醫管局的副局長,成員來自廣東、廣西、福建的醫護和疾控專才。他們日以繼夜輪班負責化驗工作,為支持香港無私奉獻,共完成超過178萬個採樣,直接、間接識別42宗確診個案。 今次「普及社區檢測計劃」順利進行,給予我們重要的啟示:我們固然要促請特區政府增加投放資源,積極培訓本地醫護人才;然而,單靠本地培訓人才,可能遠遠未能滿足實際需要,一旦碰到大型的疫情爆發,醫護人才的短缺就會變得分外明顯。今次兩地醫護人員以抗疫為先,以廣大市民健康為念,通力合作,盡心盡力,不但有助找出社區隱形患者,切斷病毒傳播鏈,亦為日後疫症防控提供重要的資料和經驗。 特區政府一方面有需要盡快研究並制訂新機制,更彈性地輸入有經驗及有質素的非本地培訓醫護專才,例如在外攻讀醫科並有專業資格的港人子女。除了醫生之外,也應考慮醫務化驗師等相關專才,以紓緩公營醫療系統醫護人手不足的情況。另一方面,當局應積極推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擴展醫療衞生合作。事實上,香港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在醫療產業方面各有優勢,整體醫療水準長期處於國際一流水平,內地則較強調中西醫結合,兩地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加上將來有更多港人選擇到內地定居或安老,政府應積極爭取及協助港人在大灣區開辦醫院、健康安老中心及進行醫療培訓,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醫療專業發展。政府亦應將「醫療券」使用範圍擴展至大灣區珠三角城市的醫院或診所,並且完善跨境救護車服務,為北上生活的港人提供更周全的保障。 (刊於文匯)

投身「雙循環」重振港經濟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由國家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近日正式實施,有望加速亞太區經濟復甦發展。事實上,中國有望成為疫情過後最快經濟復甦的國家,香港面對當前嚴峻的經濟難關,更需要抓住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機遇,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及「十四五」規劃,並以此作為下周三發表的《施政報告》之重點,讓香港擺脫困境、重新出發。

施政報告須力控疫情重振經濟 (石禮謙)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即將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該報告是在2019年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全球經濟深度衰退,本港經濟受重創,失業率創15年新高的情形下發表。在此艱困之時,市民期望施政報告可為提振經濟,紓解民困帶來有效措施及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