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西九戲曲中心 讓青年人認識傳統文化 (張俊勇) – 評論文章

經過五年工程、耗資二十七億港元的西九龍文化區戲曲中心日前正式揭幕。今年是粵劇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十周年,惟粵劇作品一直深受年長一輩的喜愛,香港青年大多感粵劇「老套」。筆者期望戲曲中心除呈獻優秀粵劇作品以外,亦可將粵劇所代表的嶺南文化推廣至年輕一輩,讓青年人更全面認識國家的文化及歷史發展。

擴大法援範圍 支援內地港人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近日facebook流行玩10 years challenge,筆者也想湊熱鬧,回顧一件與市民息息相關的民生政策十年前後的變化,就是法律援助制度。筆者加入立法會首個議員議案,就是在○九年建議政府全面檢討現時的法援制度,放寬申請法援及法律援助輔助計畫(俗稱中產法援)的資產上限,以及擴大現有法援服務的受理範圍,以涵蓋涉及身處內地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的內地訴訟案件。

拓地建屋應加速 整體發展須兼顧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政府最近公佈《長遠房屋策略》,將2019-2020年度起的10年期房屋供應目標定於45萬個單位,同時將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修訂為7:3。然而,沒有麵粉,何來麵包?如果建屋用地未能妥善規劃以確保長期穩定供應,任何長遠房屋策略都可能淪為「畫餅充飢」。社會各界必須就拓地建屋尋求最大的共識,據此作妥善規劃,力求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街馬鬧市開跑 (林建岳) – 評論文章

香港人愈來愈注意健康同運動,跑步更由一股熱潮變成很多人的日常活動。上星期日,由「全城街馬」主辦的「香港街馬2019」就喺九龍東鬧市開跑,我都有去幫手主禮響槍,支持一下各位跑手,感受一下現場熾熱氣氛。當天早上天氣涼爽,跑手們都話有唔錯嘅表現。

港產科技 助國探月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踏入二○一九年,國家航天科技發展再傳捷報。「嫦娥四號」探測器經過二十六天飛行,在月球背面登陸,令中國成為第一個派出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背面的國家,創下太空探索史的重大突破。更令人鼓舞的是,香港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亦參與其中,他們研發的多項技術應用於是次創舉的關鍵領域。香港不乏高質素的院校和人才,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鼓勵更多年輕人投身科研,實踐夢想。

誰加入遊行 民陣雙重標準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民間人權陣綫(「民陣」)於元旦日舉行大遊行,並以政府總部東翼前地「公民廣場」為終點站。今年民陣遊行容許鼓吹「港獨」人士於其中,甚至讓港獨代表上台發言。值得留意的是,新聞報道講,今年其實亦有「愛護香港力量」(下稱「愛港力」)的人士要求加入遊行隊伍,卻不獲批准,更被遊行組織者問他們是否認可民陣遊行目的;民陣負責人不批准愛港力參加遊行,亦不讓愛港力在遊行中高舉宣傳品,愛港力與民陣一度為此造成衝突。

調查指五成多人輪候急症室逾兩小時
九成人不悉查閱輪候時間
經民聯促醫管局整合資源便利市民輪候應診

經民聯今日(1月6日)公佈,聯盟早前就「公立醫院急症室輪候情況」進行問卷調查,34.2%受訪者對急症室輪候情況不滿意及十分不滿,有54.9%受訪者需用2小時或更長時間輪候急症服務,90.4%受訪市民不知道醫管局網頁及手機應用程式實時公布急症室輪候時間。經民聯提出七大建議,包括政府認真檢視醫療系統不勝負荷的情況、醫管局應加強宣傳及整合不同手機應用程式等,以便市民掌握急症室及取藥的輪候時間,減輕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