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英國2011年治亂方法的啟示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英國在二○一一年騷亂後成立的「騷亂、社區與受害者委員會」(Riots, Communities and Victims Panel),檢討騷亂成因,以免政府失去一整代年輕人的信任。它雖然不是法定的獨立調查委員會,但在執政黨和在野黨的共識下,公眾認可委員會的公信力,各方面的團體和個人都樂意參與委員會的調查訪問,希望意見能被寫進委員會的報告。委員會提供了一個平台,讓社會平和理性地檢視騷亂造成的傷痛,政府根據報告作相應改善,整頓施政,經驗值得香港借鑑。

拆局解困 局局有責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反修例運動已經持續了4個多月,政府錯過了好幾次拆局的黃金機會,局勢未見有緩和迹象。政府絕對不能再迴避問題,也不能單靠警隊執法去解決政治問題,公務員隊伍有17萬人,林鄭特首不是只有3萬名警察可用。整個管治班子必須擺脫公務員因循守舊的思維,跳出固有框架,靈活跳脫地尋求更有效的方案去平息這個亂局。

成立騷亂委員會助拆局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林鄭特首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表示,稍後會邀請一些社會領袖、專家、學者,再深入、獨立地檢視香港的社會矛盾和須正視的深層次問題。顯示她想為社會復和再踏出多一步,但時間及焦點未夠具體。反修例運動已持續逾四個月,縱火、私了、破壞商店、突襲警員等違法暴力行為日益嚴重,香港市民耐性已所餘無幾,很多人對《施政報告》沒有為局勢提出更具體的解決方案尤感失望。這場香港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年輕人是主要參與者,很多市民都問:為什麼我們的年輕人會愈來愈熱中激烈抗爭,為什麼變得這麼仇警,仇視自己的國家……這些都是政府及整個社會必須正視的問題。

《施政報告》求破困局
經民聯促特區政府「議而即決 決而快行」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透過視像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報告重點着墨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在逆周期下扶助中小企、促進經濟持續發展、支援弱勢社群等方面,着力解決社會問題,希望突破困局。經民聯主席盧偉國在記者會上以17字形容這份報告:「艱難時期,求破困局。促議而即決,決而快行。」他表示,報告採納了聯盟早前提出的100多項建議,但對聯盟提出的重建高齡公共屋邨等能在短期增加公營房屋的建議卻未有積極回應。他又促請特區政府盡快採取強而有力的措施制止目前社會亂局,盡快讓社會恢復正常秩序。

遲來的公義等於否定公義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很多人希望政府公布新法後可平息亂局,但這幾天看來效果並不明顯。誠然,香港現時的情况肯定不是靠多立一兩條法便能平息。政府必須全方位以跳脫的思維去拆局。制定法律只是符合了社會期望日後年輕人能學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承擔、尊重法治,亦希望能減少警方在執法時的難度。但這只屬協助執法的法律,難以治本。

救救孩子 落實《禁蒙面法》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禁止蒙面規例》昨日刊憲,今日已生效。在過去4 個月一連串的暴力衝突中,幾乎所有示威者都佩戴口罩、頭罩、防毒面具等,不以真面目示人,目的是怕身份被認出,想逃避責任。這樣不單令警方在搜證及提出檢控時更加困難,更令示威者有恃無恐,以為即使犯法也不用承擔任何法律後果。事實上,自2014年「佔中」運動出現由激進示威者戴面具組成的「V 煞團」,社會已經認為有需要防微杜漸,盡快訂立《禁蒙面法》,但因「佔中」亂局止息,社會又把它放下了,間接為今日的亂局種下禍根。

港青國民認同低 教育局難辭其咎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昨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的大喜日子,有幸在天安門觀看普天同慶的閱兵儀式、精采絕倫的飛機表演等,展示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時光,當國歌響起的時候,一股熱血澎湃在心頭,為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自豪。

經民聯發布《推動公屋重建研究報告》
建議重建19條老齡屋邨
料可增兩倍單位供應

本港公營房屋供應嚴重短缺,現時公屋申請人平均輪候時間已上升至5.4年。經民聯早前就舊公屋重建問題進行專題研究,並於今日(9月24日)發布《推動公屋重建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現時房委會轄下未有重建計劃的19條舊屋邨,具有很大的重建潛力,估算重建後可提供多達20萬個單位,比原本單位數目多出約13.5萬個,增幅超過兩倍,可滿足現時輪候冊上最少一半的申請,大大縮短輪候「上樓」的時間。聯盟促請特區政府在難有大量新增土地的情況下,改變原有的保守取態,盡快展開高齡公共屋邨重建計劃,以紓緩市民「上樓難」的困境。

政府須對60歲退休人士有實際支援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香港正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根據政府統計處一七資料,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佔總人口的一成七,至二○二六年則會上升至二成六,到二○三六年更會攀升至三成二,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是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制定全面的長者政策可謂刻不容緩,但政府似乎只是意識到人口老化的問題,但未見有實質的支援政策措施推出,可以說是「有方向,無實際」。

在校時段 學校有責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中學生罷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及不滿,中學作為未成年學生的教育場所,理應受到社會監督。我們一直關注中學負責人及老師是否履行職責,是否妥善照顧未成年學生。倘若學校縱容罷課、缺乏措施,又或出現視而不見等不作為時,則校方及老師除了失職外,亦有可能面對不同的法律風險。教育局長應向學校提供更清晰的指引,不要卸責給學校校長就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