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雙循環」重振港經濟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由國家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近日正式實施,有望加速亞太區經濟復甦發展。事實上,中國有望成為疫情過後最快經濟復甦的國家,香港面對當前嚴峻的經濟難關,更需要抓住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機遇,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及「十四五」規劃,並以此作為下周三發表的《施政報告》之重點,讓香港擺脫困境、重新出發。
由國家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近日正式實施,有望加速亞太區經濟復甦發展。事實上,中國有望成為疫情過後最快經濟復甦的國家,香港面對當前嚴峻的經濟難關,更需要抓住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機遇,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及「十四五」規劃,並以此作為下周三發表的《施政報告》之重點,讓香港擺脫困境、重新出發。
有立法會議員因宣揚或者支持「港獨」主張、拒絕承認國家對香港擁有並行使主權、尋求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干預而喪失立法會議員資格。近年香港已深受社會內耗和疫情的影響,這些政客卻為了政治紅利、為社會對立火上加油。我們不能再糾纏於政治鬥爭,是時候一改議會空轉的常態,集中精力解決困擾香港經濟民生的難題。
特首本周到訪北京,與多個中央部委商討促進香港參與國家發展大局,以及支持香港經濟復甦的措施,並會到廣州和深圳商討聯手推動大灣區建設和深港合作。特首帶着社會各界的期望上京,市民尤其關心兩地恢復通關的問題。跨境通行對香港甚為重要,無論是工商活動,抑或探親旅遊,市民都希望能夠手持綠色健康碼過境,毋須接受強制檢疫,即使未能全面通關,亦應爭取局部通關。
經民聯今日(5日)召開記者會,率先提出構建實施「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單一通行證」制度,並圍繞該制度提出十大建議(詳見附件),以創新金融機制和監管模式,打造資金在大灣區流通的「高速通道」。經民聯副主席、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表示,冀透過推動建議幫助香港業界開拓大灣區業務,又加快推進大灣區金融一體化,為國家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十個多月,世界多國均實行「封關」的防控措施,造成世界局部「隔絕」,旅遊業與航空業瀕臨崩潰。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航空樞紐亦首當其衝,日前國泰航空宣布重組業務,削減八千五百個職位,而國泰港龍亦即日停運,三十五年的品牌抵受不住經濟寒冬,令人痛惜。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世界經濟飽受衝擊,國際角力明爭暗鬥,世界舞台處於動盪不安之中。香港在經歷了一年多的「黑暴」衝擊後,元氣未復之際又迎來疫情的打擊。在這令人擔憂的年代,危險與機會並存,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應變。我們目前所處的是百年未有的國際大變局,而新冠疫情正加速這個變局的到來。過去數十年,香港雖取得了非凡成就成為閃耀國際的東方之珠,而在目前這個百年變局當中,香港必須找準定位,把握中國發展的大趨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的藍圖當中,以趕上國家騰飛的高速列車。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期間,提到對深圳特區開放發展寄予厚望,並強調要全面貫徹「一國兩制」基本方針,促進與港澳相互融合發展,寓意未來更大的發展潛力。香港不能再深陷政治的泥沼,而是積極參與內地的發展,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密切留意未來「十四五」的規劃,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安全和穩定的社會環境,是安身立命的基本。去年社會動盪和今年新冠疫情的衝擊,令香港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平淡的日常生活竟是來之不易。可惜在疫症肆虐之際,仍有人不斷散播偏頗虛假的訊息,鼓吹激進思想,令社會充斥暴力和仇恨,他們追求「攬炒」,要將所有人拉扯入政治狂熱的漩渦。
二十一名反對派議員在爭議聲中宣布留任一年,縱然這個「政治判斷」是寫在牆上的結果,但激進派與「主留派」的路綫之爭,終算告一段落。立法會復會在即,作為代議士應肩負重任,帶領香港走出前所未見的困局,既然大部分反對派議員有勇氣留下,便應拿出更大勇氣為社稷做事,拒絕「攬炒」;如今他們堅稱會繼續抗爭,等同將香港經濟民生命脈作賭注,最終只會被選民唾棄,自掘政治墳墓。
第三波新冠疫情在港爆發以來,香港大部分社會、經濟活動都大受影響;政府近日公布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補漏拾遺和加碼支援各行業中小企及各階層市民,以達致「撐企業、救經濟」的目標。我期待在大家的配合下,政府進一步控制疫情,盡早恢復通關及跨境人流,讓香港經濟活動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