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經濟 融入北都(林健鋒) – 評論文章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的策略發展據點,也是驅動香港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如今正值北部都會區前期規劃的重要階段,我認為,都會區除匯聚各項創新科技產品、技術和服務,更應對接國家的環保政策,注入綠色經濟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元素,推動綠色科技發展,以吸引全球的人才、企業及資金落戶香港。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的策略發展據點,也是驅動香港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如今正值北部都會區前期規劃的重要階段,我認為,都會區除匯聚各項創新科技產品、技術和服務,更應對接國家的環保政策,注入綠色經濟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元素,推動綠色科技發展,以吸引全球的人才、企業及資金落戶香港。
製造業是推動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關鍵引擎,也將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政府工作報告中對過去五年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把製造業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重點給予充分肯定。未來應該激發大灣區民營企業的活力,同時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及香港傳統優勢,進一步推動粵港製造業深度融合,在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級高端製造業共同體,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趙樂際昨日上午分別參加了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香港代表團、澳門代表團審議。在認真聽取香港、澳門全國人大代表發言後,趙樂際強調,推進「一國兩制」在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澳門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努力開創港澳繁榮發展新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筆者認為,香港已進入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今天我們不應該只問國家可以給我們什麼,而是更進一步的問,我們有什麼可以貢獻國家?
特區政府早前宣布,周三(3月1日)起撤銷為期900多天的口罩令,本港衞生防疫措施正式暫告一段落;同時在不同社區服務兩年多的檢測中心和疫苗接種中心,亦宣告功成身退,雖然市民仍可在不同診所接種新冠疫苗,亦可在醫護中心進行核酸檢測,但香港在復常路上已正式與世界各地全面接軌。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兼顧了民生需要及香港未來發展,亦有一些比較創新的內容,在發表前已經深受社會各界關注。對於應否再次派發消費券的問題,預算案決定向合資格的港人派發總額為5,000元的消費券,這相信會受大部分市民的歡迎。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去年十月圓滿閉幕,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二十大報告,從宏觀角度為國家未來發展擘畫藍圖,同時為香港指路引航,強調”一國兩制”是保持本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以及表明中央支持香港發揮獨特優勢,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科技是我們的未來,創新更是我們的動力」,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多家媒體訪問時,就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香港的優勢在於基礎科研,大灣區其他城市在下游生產力則具備優勢;倘若香港可以鞏固中游,將研究成果產業化,整個大灣區就能夠互補互利。筆者作為工業界人士,十分認同特首李家超的方向,今日世界就是創新科技的世界,香港各行業包括工業、紡織業,亦只有好好運用創新科技,與大灣區其他城市衷誠合作及分工,在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情況下,創新科技既可為各行業指引出路,亦能成為香港經濟再增長的一大引擎,問題關鍵,在於特區政府如何與業界加強合作,一同突破掣肘,推動創新科技的發展走向高峰。
要認識國情,要對中國歷史有最深刻的體悟,最好的方法莫過於親身到中華大地走走看看。通關後 ,旅遊業界陸續恢復正常的出團安排,2月17日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聯同青年發展委員會發出文件,推出「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和「國際青年交流資助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舉辦到內地及海外的青年交流項目,意味着香港教育界可以通過遊學交流的方式,增廣學生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