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3層面着手 全面推動產業升級轉型(陳祖恒) – 評論文章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上月訪港,展開一連6天的考察行程,他提出了對香港的「6個相信」,包括「相信香港是孕育機遇和財富的熱土和天堂」,令筆者印象深刻、深有同感。

筆者認為,未來5至10年是香港發展的關鍵期,特區政府必須繼續多管齊下,為香港營造更良好、更優質的營商環境,同時更好地整合政策資源,以及各項支援企業發展的資助計劃,並着力支持各行各業全面應用、結合創科,主動出擊為不同行業化解發展樽頸,從而全面帶動香港產業升級轉型和多元發展,助力國家高質量經濟發展。

冀政府主動 購本地研發產品

在創新科技方面,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最近,筆者與紡織及製衣界和立法會考察團,分別到大灣區考察,均親身見證國家超前的創科發展,其尖端創科基建已發展得很成熟,並已從研發層面成功轉化,落地至不同產業,包括紡織服裝業。

促進科研成果商品化,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關鍵,期望特區政府在推動「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能夠強化協助科研轉化的措施,讓更多科研成果在市場上更廣泛應用。

就此,筆者有3點建議,第一,特區政府作為最大的服務和產品潛在買家,期望當局能優化內部採購政策,主動採購本地生產、設計或研發的產品,包括增加採購本港設計、研發和生產的服飾或功能性衣服,作為部門或非官方機構的制服,例如醫管局、港鐵、機管局等半官方機構。筆者亦希望政府能積極鼓勵和推動不同部門、公共機構和組織效法,形成一種採購本地產品、服務的文化、風氣和思維,更主動與本地公司探討合作機會,例如在產品推出市場前試用產品,或小批量採購試用產品。

加強灣區合作 優化資助計劃

第二,創新科技署轄下的5所研發中心和科研機構極具基礎科研能力,期望特區政府推動半官方機構加強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合作交流,例如協助他們在大灣區設立據點,讓研發中心能夠更好地運用內地在生產、人才、物料等資源和優勢,加強科研成果轉化的效率。

第三,期望特區政府持續檢視和優化相關資助計劃,協助企業、尤其中小企結合創科升級轉型。

在產業發展方面,以紡織及製衣業為例,雖然業界生產大部分已不在香港進行,但行業在全球供應鏈仍然佔據一定領導地位,例如內衣業、毛衫業等。而且,傳統產業衍生的生產性服務業,仍然是香港重要的經濟支柱,根據香港工業總會的《香港製造:香港工業啟新章》研究報告,香港的生產性服務業佔本地生產總值高達42.2%,加上時裝業也是香港文化軟實力的泉源,筆者深信,透過加強推動時裝業與電視、電影等流行文化跨界融合,可大大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建設,絕對是香港的戰略產業之一。

新興+傳統產業 雙軌制定藍圖

因此,特區政府需要為新興產業制定發展藍圖,但同時對於紡織業等傳統優勢產業,既然已具備堅實的基礎和實力,筆者期望特區政府能「雙軌並行」,為新興產業謀劃發展方向同時,亦與傳統優勢產業攜手,為整體工業及不同行業制定發展藍圖,這做法既可協助傳統產業升級轉型,以及鞏固全球供應鏈的領導地位,又可帶動香港多元產業發展,一舉三得。

在金融發展方面,期望特區政府進一步強化孕育和孵化初創企業的措施和能力,當中活化創業板(Growth Enterprise Market,GEM)是絕對可行的做法。筆者支持港交所透過活化、優化或另開新板,並研究簡化上市程序、處理時間及相關費用,為具潛力的初創企業在登上主板前,提供融資平台,完善香港創科生態圈。

據特區政府指出,將在今年就活化GEM提出具體建議,並諮詢市場,筆者期待當局能盡快推展有關工作,並交代最新進度。

過去數年,香港在中央的堅實支持下,成功開創「由治及興」的新征程,國家「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8大中心」的定位,大灣區建設、國內國際雙循環、「一帶一路」建設等,也為香港迎來龐大機遇。筆者深信,香港只要發揮好、把握好國家給予的發展機遇,本港的經濟及產業發展必定能踏上新台階。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534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