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十四五」 經濟創新天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今年是國家「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央有關部門領導及國家智庫知名專家近日應特區政府邀請來港舉辦宣講會,向政府官員、行政會議成員及立法會議員、商界及青年代表等介紹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及國家對香港的支持等,這體現了中央對香港的高度重視和堅定支持。「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將香港打造成爲共建「一帶一路」功能平台,以及加強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角色,並在多個範疇支持香港的未來發展。香港應積極參與國家的「雙循環」新發展戰略,把握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一帶一路」建設機遇,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謀求香港長遠的繁榮穩定。

良政善治寄望殷 聚焦發展惠民生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香港國安法實施,以及完善選舉制度後,市民對良政善治寄望甚殷,本港社會各界應把握時機,推經濟、惠民生。政府應大力發展新界、制訂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和疫後復甦策略、統籌香港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策略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先進創新製造業的「再工業化」,以新思維、新規劃、新元素,妥善解決社會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為年輕一代提供更多向上流機會。

簡化簽證 建立「人才灣區」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於發表十月發表,隨着《國安法》實施及完善選舉制度的落實,市民期望特區政府利用這個得來不易的契機,重新凝聚各界力量,解決積存已久的深層次問題,並帶領香港走出經濟困局。其中大灣區建設是一個最佳切入點,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帶來源源不絕的新動力。

集思廣益 造福香港 (林建岳) – 評論文章

香港政治爭拗的折騰漸消散,社會開始穩定。香港要聚焦推經濟、惠民生,解決深層次問題。既要創富,又要共富,是經民聯一貫主張。為了全面支持政府良政善治,經民聯同多個業界見面,仔細了解他們想法,向特首遞交逾一百項施政建議。希望集思廣益,推動經濟發展,造福業界和市民。 

教育界應重新起步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8 月10 日,教協宣布啟動解散程序,消息來得突然,但又予人感覺:這是教協必然的結局。作為教界的一員,筆者不能否認教協自1973 年成立至2012年前,的確有為教育界職員及老師爭取權益;但好可惜在2012 年「反國教」事件之後,教協便成為高度政治化的組織,失去國家及教育的方向。教協漠視「一國兩制」,經常無底線地偏袒老師的失德行為,更經常以代表香港專業老師的名義參與政治事件,觸及「一國兩制」主權及法治紅線。

電子消費 乘數效應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全城引頸以待的電子消費券首期二千元,正式落入市民「口袋」,電子消費券效應明顯帶動市面氣氛暢旺,各大商場及食肆人流有增無減,這是本港「後疫情」重振經濟的重要起步點。然而,電子消費券這個龐大市場,令部分商戶異想天開,乘機「抽水」。綜合傳媒及網上消息,有商戶趁機坐地起價,有商戶取消原有的折扣優惠,有商戶設立最低消費門檻才能使用消費券,另有個別藥房及餅店被發現收取消費券時收取約百分之二附加費,凡此種種,客觀效果正在累積負面情緒,「對沖」電子消費券的良好市面氛圍。

年輕人要戒「攬炒鴉片」毒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教協遭「釘牌」,教育局出手可謂快、狠、準!由佔中開始至反修例騷亂,教協毫無底線地包庇激進失德老師,出版破壞法治的「佔中1.0」通識教材,高度參與政治行動,縱容老師、學生甚至校長,在校內挑撥仇恨,將激進政治行動帶入校園。教協早應名正言順改名為政黨,不應騎劫約9萬位專業教師的名義去達至其政治目的,令香港年輕人異常地對政治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