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安法實施,以及完善選舉制度後,市民對良政善治寄望甚殷,本港社會各界應把握時機,推經濟、惠民生。政府應大力發展新界、制訂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和疫後復甦策略、統籌香港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策略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先進創新製造業的「再工業化」,以新思維、新規劃、新元素,妥善解決社會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為年輕一代提供更多向上流機會。
日前,經民聯領導層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會面,就新一份施政報告提交一系列建議,建議書以「開發土地 造福香港」為主題,提出八大範疇共100多項的政策建議,包括全面開發新界、釋放土地,制定以人均居住面積達至200平方呎為核心目標的十年安居計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鞏固金融、貿易和專業服務中心地位、推動先進創新製造業的「再工業化」以及協助香港青年發展等。
隨着香港國安法的實施和新選舉制度的確立,香港實現了由亂及治的重大轉折,社會秩序大致回復正常,終於可以聚焦經濟民生,集中精力解決積存已久的深層次問題,而房屋問題是香港市民最為關心的頭號難題。其中開發新界是重點,這不單可紓解香港房屋問題,更關係香港的未來發展。
以新視角規劃香港土地
回歸前,新界被視為邊陲地帶。回歸後,特區政府雖然努力發展新界,但規劃零碎,依然視之為「邊境規劃」。可是,如今新界再不是邊陲地帶,而是大灣區的中心和黃金地帶,更是解決香港安居問題的民生地帶,在規劃上必須體現新界的重要性。政府應改變以往視新界為邊陲、邊境的視角,轉而將新界視為香港未來發展的一個中心,通過完善收地賠償機制、降低祖堂地出售門檻、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以助新界得到全面開發。
新界北應被發展成全新的商業中心區、港深「口岸經濟帶」;新界規劃也應被延伸至配合邊境河套區發展,並為當地居民提供大量就業崗位,減少跨區就業;新界也可被打造成「安居之區」、「融合之區」和「創科之區」,以造福全港市民。經民聯就此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加快落實已規劃項目,如新發展區、具發展潛力地區及新市鎮擴展項目,並建議考慮「鐵路加物業」以外的發展模式,採用「供應帶動」思維開拓新發展區;又促請政府重視解決基層市民「居住難」問題,推出公屋重建計劃,分階段重建26條舊屋邨,加快舊區重建步伐,切實制訂「告別劏房」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此外,特區政府需就2047年後如何處理土地契約,作出更明確的安排,從而減少不同持份者的顧慮,提高市場穩定性。
讓科創人才可發展所長
對於如何幫助本港各行各業抓住國家「十四五」規劃及「雙循環」的發展機遇,特區政府需成立高層次委員會,由行政長官擔任主席,制訂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和疫後復甦策略,統籌香港參與國家「一帶一路」策略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爭取進一步放寬香港專業服務業進入內地的經營限制和要求,包括爭取擴大工程及其他專業服務界別在內地發展空間,放寬港企參與內地工程項目限制,並統一大灣區工程標準,推動業界資格互認等。
特區政府也應切實推動先進創新製造業的「再工業化」、創科發展和智慧城市,加快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建設,在新界北設立大灣區人工智能研究重點基地,重點發展大灣區醫療科研產業鏈和人工智能產業,增加創科和工業用地供應,於新界設立專門的創新及科技學院,推動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教育,培育職專人才;檢視香港稅制,並發放「大灣區外籍人才通行證」,維持香港對國際企業的吸引力;建設大灣區一站通網上資訊平台,全面檢討智慧城市策略;優化「智方便」平台,達至政務「跨境通辦」,實現政商「零跑動」;加快推動大灣區電子支付系統互聯互通等。
市民對良政善治寄望甚殷,本港社會各界應把握時機,推經濟、惠民生。期待特區政府以新思維、新規劃、新元素,妥善解決社會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協助各行各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為年輕一代提供更多向上流機會。
(刊於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