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上海自貿區的挑戰和機遇?(盧偉國) – 評論文章
據報內地還有其他省市向國家申請成立自貿區。香港可謂前有勁敵,後有追兵,面臨不進則退的危機。但內地推動成立自貿區,也為香港帶來新的機遇。關鍵在於,香港能否善用現存的優勢和尋求適當的定位,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呢?
據報內地還有其他省市向國家申請成立自貿區。香港可謂前有勁敵,後有追兵,面臨不進則退的危機。但內地推動成立自貿區,也為香港帶來新的機遇。關鍵在於,香港能否善用現存的優勢和尋求適當的定位,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呢?
在如此艱難的時刻,政府擔當的角色特別重要,一來要展現救援、重建的堅決態度,穩住民心,二來要協調人力物力,令救災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就前者而言,阿奎諾顯然不及格,沒有慰問幸存者之餘,還要調侃說「你還沒有死」,不但令世界各地人民側目,更令災民寒心。
面對香港周邊地區,不斷尋求新的發展機遇,以至內地進一步開放,大搞自由貿易區,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當然不能再只局限於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必須向外尋求新的發展出路。我想這對香港的證券界而言,同樣是十分合適的。
前日,經民聯幾位立法會議員與特首梁振英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會面,就《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提出意見。話題涵蓋如何推動社會向上流動、提升香港競爭力、加強城市規劃和改善民生等。其中有一點我特別關心,就是香港中產正面對向下游的趨勢。
上星期在立法會辯論應否引用《權力及特權條例》時,當晚見到這麼多市民在立法會門外聚集,關注港視不獲發牌事件,我亦很理解大家的心情。政府及行政會議整體在發牌事件上的處理手法的確需要檢討。
新一輪政改討論又展開了。在這一輪的政改討論中,反對派落力拋出「國際標準」及「公民提名」的叫價。然而,這兩個概念正正是《基本法》沒有的。筆者注意到,每一輪政改討論,反對派都會喊出新口號,這次就是「國際標準」。
就發牌事件是否要引用《特權法》,在事件未演變成這樣高度政治化之前,我已經認為若王維基先生對不獲發牌不滿,最恰當而直接的方法,應該是他本人循司法途徑,去尋求救濟方法(remedies)。
政府早前發表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希望「集思港益」提出應對之策;但在如今社會氣氛下,要推出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政策恐怕不易,還望廣大市民和不同持份者放下偏見,為香港的人口政策坦誠地提出意見和建議。
自從新一輪政改討論以來,泛民不斷喊出「國際標準」及「公民提名」的叫價,這兩個詞正正是《基本法》所沒有的。每輪政改討論,反對派都會叫出一些新口號,這輪筆者注意到,口號就是「符合國際標準」。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開放、多元、包容、理性」是我們理應堅守的核心價值。無論對來自內地的新移民、遊客,抑或其他少數族裔,我們都不應抱有歧視的思維和目光。香港作為一個缺乏天然資源的外向型經濟體,必須遏止排外情緒,否則影響經濟民生,亦有損社會和諧,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