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民生聯盟就「取消勾地機制」的回應
對於政府取消勾地機制,恢復定期賣地,經民聯認為政府從供應著手回應市民對住屋需求的做法,可以接受,同時亦證明過去數年勾地制度失效。經民聯認為,勾地表的失效並非因地產商缺乏勾地意欲,而往往是因政府對地皮的估值太高,令市場沒有充足的土地供應。
對於政府取消勾地機制,恢復定期賣地,經民聯認為政府從供應著手回應市民對住屋需求的做法,可以接受,同時亦證明過去數年勾地制度失效。經民聯認為,勾地表的失效並非因地產商缺乏勾地意欲,而往往是因政府對地皮的估值太高,令市場沒有充足的土地供應。
在新的《預算案》中提及要進一步促進香港金融服務業,包括發展資產管理、開展私募基金和發展人民幣債券巿場、進一步放寬「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QDII)、以及盡快落實下一階段擴大「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安排等等,旨在為金融服務業打造一個更美好的前景。方向是正確,只可惜有點「遠水不能救近火」的感覺。
作為本屆政府第一份財政預算案,曾俊華的預算案務實審慎,整體合格,但卻未能提出有效措施,解決社會目前面對的深層次矛盾、高地價政策和貧富懸殊問題,我們期望政府加大力度提出具體的措施對症下藥。
今日,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林健鋒就「拖網漁船船東特惠津貼」向食物及衛生局提出書面質詢,重點要求局方解釋為何沒有委任漁民代表加入上訴委員會,以及何為透過”合適渠道”收集資料,以供上訴委員會評估受影響的漁民是否屬於”非主要依賴香港水域為其拖網捕魚作業的區域”類別。
有受禁拖影響漁民向本人投訴,指漁農自然護理署及其他相關政府部門組成的工作小組審批特惠津貼期間,評估漁民是否屬於「非主要依賴香港水域為其拖網捕魚作業的區域」類別時所採用的準則並不清晰,而政府委任處理申請上訴個案的「漁民特惠津貼上訴委員會」的成員組合亦不合理。
爭取民主的手段可以有很多種,惟有在法律框架下進行,才能令談判回到理性。但鼓動別人犯法,癱瘓中環及警署等,只會導致市民反感,討厭民主,並使談判破裂,最終使香港與中央陷入至少五年的冰封期,令普選更加遙遙無期。
沙士對社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甚至延續至今:像改變了香港政治生態的「七. 一」遊行、今天人們熱烈討論應否檢討的「自由行」政策,以及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所謂「中港矛盾」論等,其實直接間接、或多或少都是沙士的產物。
自一九九七年回歸以來,香港的政制發展經歷了不少爭拗,每一步都可謂舉步維艱。直到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決定,訂下普選時間表。鑑於落實普選的時間表得來不易,希望特區政府按照《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的相關決定,務實、妥善地處理好這個問題。
回歸後的十多年間,政改舉步維艱,常常陷入僵局。最近,更出現了所謂「癱瘓中環」,繼而「癱瘓警署」,犧牲香港經濟正常運作,令上班一族及警隊無法正常運作等激進計畫,以逼令中央及逼使可以正常上班的中環一族不能正常工作,逼令別人去贊同泛民提出的政改方案。
回歸後的十多年間,政改舉步維艱,常常陷入僵局,其實來來去去關乎一個字,「信」也。說白了,就是香港怕被中央「跣」,中央又怕被「民主派」或者一些派別提出的方案「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