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企業 穩就業 助置業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於下星期三,在立法會宣讀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這一年多以來,我們見到今屆政府展現雷厲風行的管治風格,迅速落實了各項不同政策,亦敢於拆牆鬆綁,促成便利市民的措施,市民期待《施政報告》會有更多新思維回應社會訴求。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於下星期三,在立法會宣讀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這一年多以來,我們見到今屆政府展現雷厲風行的管治風格,迅速落實了各項不同政策,亦敢於拆牆鬆綁,促成便利市民的措施,市民期待《施政報告》會有更多新思維回應社會訴求。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港澳融合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一步,我們不單要做好港澳合作的重要示範,充滿活力的大都會城市群、也要一同打造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香港如何掌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尤其是在保險業方面,實在是一個熱門的話題,因此早前2018粵港澳大灣區高峰論壇就特別以「保險通」為主題。
日本一向是香港人的首選旅遊目的地,我都經常去日本,而香港亦極受日本旅客歡迎。上星期我飛咗轉東京出席日本國際旅遊展,兩地攜手二○一九年定為「香港日本旅遊年」,希望進一步推動兩地旅遊業的合作同發展。
為期五個月的「土地大辯論」本周結束,社會各界對着「點心紙」式十八個選項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唯一的共識,可能是香港長遠需要更多土地,以滿足市民的住屋需求及長遠發展這個「阿媽是女人」的論調。作為主導角色的特區政府,理應放眼長遠,秉持己見,敢作敢為,以大刀闊斧式的氣魄覓地建屋,用實際成效改善市民居住條件。
筆者日前聯同一眾立法會議員、區議員和10 多個關注性傾向歧視立法問題的團體成員與政府會面,表達反對就性傾向歧視立法的意見。同性婚姻涉及香港傳統家庭價值觀。過去幾十年來在社會上一直存在着爭議。
假難民問題一直纏擾本港多年,經常發生搶劫和襲擊市民的罪案,對治安構成嚴重威脅。日前,食環署及民政事務處清理深水埗通州街橋底的「南亞村」,警方早前亦在該村拘捕兩名持有懷疑真槍的孟加拉籍假難民。該村有超過200間僭建的木板屋,半日內可以發生四宗罪案,是「無王管」的假難民罪惡溫床。政府各部門齊心協力「浩浩蕩蕩」地執法,卻是「雷聲大雨點小」,問題一直懸而未決。
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十號風球懸掛十個鐘頭,雖然不是正面直撲,不過已經對香港帶來極大破壞。數以百計建築物玻璃碎裂,多處出現水浸,樹木連根拔起,港九各處滿佈塌樹、道路受阻,這場被形容為本港四十年來遭遇的最強勁颱風,破壞力前所未見。
超強颱風「山竹」來襲,對本港造成前所未見的破壞,慶幸面對這個二十年一遇的超強颱風,全港市民都能安然避過一劫。對此,有人大呼好彩;有人形容是奇迹。然而,「好彩」與「奇迹」的背後,實在有賴各部門與市民的高度戒備,以及前綫人員的緊守崗位與不眠不休。
七月十七日,特區政府依法展開取締「香港民族黨」的程序。八月十四日,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應外國記者會(FCC)邀請進行午餐會演講。有人說,近年來FCC似乎已變成了一個政治組織,為反華活動提供政治平台。無論是或非,陳浩天演講時,有手持「香港獨立」幡旗的支持者到場聲援。
中央近日出台新措施,讓滿足一定條件的港澳台居民可申領在內地的居住證,不僅為香港居民前往內地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也對香港和內地的社會經濟合作打開了一道「大門」,共用國家發展機遇,共享國民待遇。「大門」已開,落實措施的「小門」,就需要特區政府進一步與有關部門研究推行,以及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落實。 國家推進香港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事實上,香港基礎科研較為突出,下一步要把科研成果量產化,企業或工廠參與應用研發是不可缺少。由於研發的成本和風險是非常高的,一般企業難以自行承擔,故此各地政府提供支援政策,是普遍合理的做法。然而香港工廠早遷往內地甚至海外。港企到內地或海外進行研發活動,難獲得特區政府的援助,導致很多科研成果難以實現市場化、量產化,沒有得到實際應用。 中港建一站式審批 要開啟科研成果轉化這道「門」,特區政府應放寬香港企業在內地式海外進行研發的支援限制。中央及各省、市政府都有不同的招商引資及支援政策,但港商未必完全了解細節及申請程序,若香港與內地政府可共同設立一站式的審批窗口,協助和協調港商善用支援政策,就可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香港工業的另一難題,是中小企業進退兩難的困局。內地生產成本上漲,具規模的企業多已逐步外移,然而到海外重新創業的風險很高,加上近期中美貿易關係緊張的影響,一旦貿易戰持續升溫,中小企便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 中央政府一直鼓勵企業走出去,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為有意拓展的企業創開方便「大門」。早前我出席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與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在港合辦的「與央企共贏『一帶一路』機遇—產業園區投資環境交流會」,分享建設海外產業園區,在場不少港商對與國企合作表現出濃厚興趣,希望借助國企的硬實力,「併船出海」建設海外產業園拓展機遇。 我認為特區政府應撥出資金,為打算遷移到中資企業興辦的海外工業園設廠的港資企業提供軟貸款。八、九十年代,韓國政府就提供了軟貸款積極支持韓企搬廠到海外,使韓國服裝產業得以延續,今天更成為亞洲時裝設計的重鎮。 特區政府致力推動「再工業化,打造高增值的產業,創新、科研及轉化是關鍵, 企業是主力,政府並非旁觀者,而是主導者,需要在政策、資金、人才、資源及市場等方面互相配合、主動協調,才能為本土工業再次起飛創造條件。期望特首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拆牆鬆綁,打通一道道小門,與國家連綫,與時代接軌,才能繼續發揮所長。 (刊於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