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求進 籌劃未來 全速通關 重振經濟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廣納民意,包括採納了經民聯早前提出的80多項建議,除了開發新界北部都會區的一系列建議之外,還有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推動創科發展、重組政府架構,以及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等新構想。總括而言,經民聯認為這是一份宏觀和具前瞻性的施政報告,對香港未來中長期發展起到「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隨着本地疫情持續「清零」,不少市民都翹首期盼,希望可以盡早與內地恢復通關,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因此,聯盟大聲疾呼,期望特區政府做到「突破求進、籌劃未來、全速通關、挽救經濟」。

官商民合作 拓北部都會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香港未來的發展大計,其中首次提出的「北部都會區」是一個創新、有遠見的構想,完善香港及深圳以至其他大灣區城市的對接,並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香港與前海的創新科技更緊密合作。希望盡快落實,此舉將能真正做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有助提升各行各業的競爭力,保障香港長遠繁榮穩定,因此工商界對此表示歡迎和支持。

「文體旅局」有責任弘揚中華文化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林鄭特首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了相當多大刀闊斧的建議,由公眾最關心的增加土地房屋供應、推動創科發展,到重組政府架構,都有所着墨。一如外界所料,林鄭建議設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和分拆運房局,還有將工業撥歸創科局,設立副司長分擔三司工作。重組將會有充足時間討論和諮詢,留待下屆政府執行。

推動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張華峰) – 評論文章

今年國慶期間,香港中聯辦啟動「落區聆聽同心同行」系列活動。駱惠寧主任帶領中聯辦幹部以基層市民為重點開展大規模走訪活動。這也是中聯辦全體幹部連續兩年在國慶期間探訪基層市民。一系列活動反映出中聯辦不僅重視各界代表性人士意見,更重視直接聽取基層市民的呼聲。這對香港各界均有高度啟示意義。唯有更密切聯繫社會各界,更主動服務香港市民,才能更有效推動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香港要繼往開來參與新征程 (陳亨利) – 評論文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2周年,承接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振奮人心的局面,繼往開來、強國有我、創新引領、和諧共生,構築和開啓了實現中國夢的新征程,凸顯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不變。筆者相信,國家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上,彰顯出強勁韌性和巨大潛力。

主動出擊 通關可期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新冠疫情持續全球大流行,相比很多歐美地方,香港疫情持續穩定,本地「清零」超過一個月,疫苗接種率繼續節節上升,正所謂「路通才可財通」,香港與內地免檢疫通關就是路路暢通、重振經濟之本,我認為,現時形勢是「萬事俱備,只欠通關」,特區政府未來工作重點是爭取與內地恢復通關,優先設立粵港澳大灣區通道,令商務及有恩恤需要人士自由往來,令重振經濟更有底氣。

審視港創業板定位 參考北交所扶持中小企 (張華峰) – 評論文章

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公布成交「北京證券交易所」,積極推動創新型的中小企業發展。當局確立清晰的轉板機制,向大、中、小企業提供上市集資平台。反觀香港政府在支援中小企業的政策乏善可陳,企業融資難,轉型升級更難。港交所的創業板(GEM)市場一潭死水無人問津,成交額及上市宗數欠奉,形成一個「可有可無」的板塊。

強化金融聯繫 把握前海商機 (張華峰) – 評論文章

  國務院公布「橫琴方案」及「前海方案」,既是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亦為港澳的未來發展開啟新方向。其中前海深港合作區產業布局以金融、現代物流、資訊、科技等為主,充分發揮了香港金融、法律等專業服務業的優勢,為多個香港經濟支柱產業注入新動力。港府重新提出興建橫跨後海灣鐵路接駁洪水橋,未來將配合前海聚焦現代服務業,料可在新界創造更多職位,有望改善香港市民及青年的就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