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攜手抗疫 開拓商機 (林建岳) – 評論文章

香港經濟步入寒冬,疫情重創經濟,累及各行各業。特區政府上周推出了三百億「防疫抗疫基金」,以及二十四個惠及多個各業的資助計劃,緩解港商特別是中小微企的燃眉之急。昨天公佈的財政預算案,向貿發局增撥一億五千萬元,用於舉辦多項宣傳香港的活動,以及舉辦商貿考察團等。 

解一時之困 未紓長遠之苦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本周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接納了我和經民聯的大量建議,推出超過一千二百億元的大規模逆周期措施。在社會分化、疫症危城、經濟低迷的此刻,可以說為社會及廣大市民注入一支強心針,希望全港市民能夠受惠於更項措施,緩解燃眉之急,齊心協力,渡過難關。不過一時之困可解,長遠如何帶領香港走出困局,刺激經濟,恢復元氣,還需特區政府步步為營,小心行事,化解社會矛盾,才是香港之福。

撐住企業 保住飯碗 (陳亨利) – 評論文章

2020-21 年度財政預算案發佈正值香港經濟飽受衝擊之時,今次財政司司長向市民派錢一萬元,短期內可以安撫人心。筆者促請特區政府簡化程序,盡快發放,幫助基層市民捱過「手停口停」的日子。同時,派錢導致下年度財政赤字預計達1,391億元創新高,特區政府須謹慎評估財政開支。筆者認為,值此經濟寒冬,特區政府更應該以「撐住企業、保住就業」為方向,扶持企業渡過今次難關,減少大量企業倒閉或裁員潮,讓市民繼續「有工做、有飯開。」

救市措施 刻不容緩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新型冠狀病毒的蔓延為香港帶來持續的陰霾,不少中小企生意流失、面臨倒閉的危機;工商界資金周轉壓力甚大,市民生計亦大受影響,市民及工商界都需要在這艱難時期「有錢在手」。面對逆境,我多次促請特區政府向各界提供及時支援,包括為企業用於租金及支薪的貸款作全額擔保及增加退稅金額等,為廣大市民送上「及時雨」。

抗疫症 撐經濟 保就業 惠民生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本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對抗疫症急如救火,特區政府必須凝聚社會各界全城抗疫,應對措施不能「慢三拍」,而應議而即決,決而即行。由於今次疫情殃及全民,政府的抗疫措施更必須站在全民的高度考慮,再加大抗疫措施力度。不少市民和企業都反映根本買不到急需的防疫物資,政府更要盡全力在全球搜購口罩、保護衣物等各種防疫物資,透過強而有力的實際行動,穩定社會民心。

抗疫迢長路遠醫護毋忘「初心」 (張華峰) – 評論文章

香港的醫護人員一向受人尊重,其中一個原因是醫護行業的特殊性,每一位醫護人員在進入行業之前,都需要「鄭重地、自主地以人格宣誓」,他們正式成為醫護人員後,就以高度的專業態度,展現忘我的精神,不屈不撓的服務市民。例如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疫情,香港醫護人員發揮高度的專業精神,在醫院內與沙士病毒搏鬥,拯救一個又一個染疫病人,謝婉雯等6位公立醫院醫護人員因而犧牲,維護了香港醫護的百年清譽,也贏得國際社會對香港醫護界的高度讚許。

實事求是 同心抗疫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香港亦陸續出現本地感染個案,防控疫情工作刻不容緩。面對危機,我們要萬眾一心,攜手抗疫,才是上策。可是,總有人唯恐天下不亂,惡意散播虛假消息,形成恐慌情緒,令大眾產生焦慮。謠言導致社會掀起搶購物資潮,又有人反對社區設立醫療衞生設施,阻撓政府的抗疫工作。在此時刻,我們既要提高警覺,更應以科學為本,實事求是,避免恐慌,並做好個人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