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本港有利營商環境議案 – 發言 (石禮謙)
從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可能會認為,現行的營商環境是需要保持的,對嗎?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又可以問,如果保持現行的營商環境,社會眾多的矛盾、深層次矛盾、貧富懸殊的矛盾、房屋的矛盾、中小型企業即SME的矛盾等,又會否減少呢…
從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可能會認為,現行的營商環境是需要保持的,對嗎?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又可以問,如果保持現行的營商環境,社會眾多的矛盾、深層次矛盾、貧富懸殊的矛盾、房屋的矛盾、中小型企業即SME的矛盾等,又會否減少呢…
提到有利營商環境,相信大家都不會忘記先前歷時長達40天的碼頭工潮。雖然大家都慶幸這場工潮和平結束,但在當中,我們因為這場充滿政治色彩的工運,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香港物流中心的地位有否被削弱? 相信大家都心中有數,故此很多評論均指這場工潮沒有贏家, 只有輸家。
主席,香港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城市,自開埠以來便靠着開放的經濟政策吸引外地資金及人才。過去二、三十年,香港已成為歐美商家進入內地的“窗口”,但隨着內地進一步開放,周邊城市迅速發展,香港的固有優勢正在弱化。
生病是很可憐的,尤其是患上長期病患。相信大家也知道,一個家庭中只要有一位成員是長期病患者,全部家庭成員,無論男女老幼,都會不開心。因此,如果能在醫療體制上幫助到他們,必定是一項很大的德政。
正當我上次在本欄提及中央領導人張德江,早前在北京提醒我們要注意發展經濟,不應凡事政治化,國務院旗下中國社會科學院剛公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亦指出,本港雖然連續11年蟬聯中國最具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城市,再次把兩大強敵深圳及上海壓下去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在本年四月表示,香港經濟的一些深層次矛盾正在顯現,加上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本港的競爭優勢正在弱化,而當前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並指出未來三年是走出經濟危機的關鍵期,香港應增強憂患意識,切實把握機遇,爭取創新優勢,實現新發展。
環境局早前公布「資源循環十年藍圖」,計劃十年內減廢四成,以及建議擴建現時3個堆填區。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副局長陸恭蕙日前與經民聯代表會面,就擴建堆填區計劃交換意見,並爭取聯盟支持通過有關工程撥款。
剛過去的周末,本港金融界爆出了一宗大新聞。於2008年成立的香港商品交易所(下稱商交所)宣布,自願暫時交回提供自動化交易服務(ATS)供應商資格的牌照。
日前,有中學校長何滿添在報章上撰文,認為本人對通識教育的關注一定是有「政治動機」。我想說清楚一點,我之所以特別關注通識教育,第一、是因為它是一門新科目;第二、亦因為我收過不少持份者包括老師、學生及家長向我表達對通識科推行以來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