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優化長遠基建規劃 推動本港可持續發展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二○一三年《施政報告》公布後,引發不少討論。《施政報告》嘗試繪畫香港未來的城市規劃藍圖,在短、中期增加房屋土地供應方面,提出十項措施;至於長遠增加土地供應,則包括落實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在維港以外適度填海、開拓岩洞和地下空間的發展等。但這份藍圖卻欠缺配套的長遠基建規劃,令人失望。城市規劃並不只是土地開發,須講求長遠基建規劃,包括交通網絡、市政
建設等配套。只有優化長遠基建規劃,政府才可以相應投放資源,並解決、配合人力需求等問題,推動本港可持續發展。

基建動工期忌高低起伏

港英衛奕信時代曾推出「玫瑰園計畫」,興建新機場及相關工程,既涉及土地供應,又有大型基建。赤鱲角機場、青嶼幹綫、機鐵、西隧、西九龍填海及東涌新市鎮第一期等基建項目,對促進本地經濟發展、改善交通網絡和增加房屋供應等訴求,起到積極作用。在上任特首曾蔭權任期內,也提出「十大基建」規劃,包括沙中綫、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及西九文化區等。不過,這其間在
增加土地儲備方面,卻乏善可陳,造成今天房屋和土地供應不足的社會問題。從以往的發展經驗,我們看到不足之處和問題所在:政府有責任開發土地,更要有長遠的綜合城市規劃,人口分布,經濟活動分布和相關的基建規劃,而不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更重要的是,基建有助推動本土經濟,在落實動工時,會增加本地就業和創業的機會,完工後則有助促進其他經濟活動,改善整體生活環境。相反,如果欠缺長遠基建規劃,會嚴重影響相關業界的發展。香港回歸十五年來,基建工程「時多時少」,高潮期每年有達六、七百億元的工程項目,但低潮期每年就只有約二百億元。工程多的時候,由工程師到建築工人都不足夠,工程少時則造成
失業、開工不足等問題,令業界「一係做死,一係餓死」。這種高低起伏,對業界、對香港的發展絕對不利。

盡快檢討優化諮詢機制

香港需要優化長遠基建發展,這絕不應限於增加若干項基建項目,應着眼於本港未來二、三十年社會發展所需的長遠基建規劃,既創造商機,增加就業,亦令新一代有更好的發展機遇。另外,有關規劃亦應包括綠色基建,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中尋求適當的平衡。

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往往需時十年以上,綜合性的長遠基建規劃,需時更長,必須盡快展開。同時,政府亦要檢討現行的制訂規劃的機制,妥善做好諮詢。近年來,社會對土地利用和基建工程經常有爭議。由於土地開發及基建規劃往往涉及眾多持份者,難免對有關利益和安置、環保等問題產生分歧,甚至衍化為政治爭拗。因應香港不斷變化的社會政治環境,特區政府必須檢討並優化現有
公眾諮詢機制,並改善及簡化城市規劃的程序和執行機制,使長遠基建在日後能更有效地落實。

在制訂和落實長遠基建規劃的過程中,當局也必須確保政府內部有足夠的專業職系公務員編制及相互配合的各種資源,進而確保有規劃、有政策、有人才及有資源跟進,實現政府對市民的承諾。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