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庫房水浸不應抽水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水是生命之源,萬物離不開水。俗語說:「水為財」,水也是市民安居樂業的經濟基礎。對政府而言,水就是財政資源,剛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在「庫房水浸」的大背景下推出,不少輿論認為,財爺做了「守財佬」,筆者認為財爺是做了「抽水佬」。

跟以往不同,財爺這次抽的是真正的「水」。財爺無視「庫房水浸」,《財政預算案》的利民紓困措施明顯「縮水」,由去年政府豪擲近八百億元幫助市民未雨綢繆,抵禦通脹,大幅縮減至僅三百三十億元。

「親水文化」毫無着墨

中產一直希望政府盡快落實的租金免稅額、醫療保險扣稅等稅務優惠,以及社會有很大呼聲的青年創業基金、中產失業轉型基金等建議,財爺不但無採納相關建議,只提出一次性減稅和增加免稅額,例如寬減的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企業的利得稅上限,都由去年的一萬兩千元,縮減至一萬元;寬免的差餉,亦由上一年度的二千五百元上限,調低至今年度的一千五百元。個人免稅額和父母免稅額維持不變,只有子女免稅額調整至七萬元,以及提高個人進修開支扣除額上限至八萬元。

不僅如此,特首梁振英在上月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到「親水文化」,並着力改善「維港水質」等政策,財爺在《預算案》中卻無任何着墨,十足十「抽起水」。當局多年來一直強調重視改善維港水質,前特首曾蔭權在其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稱已撥款一百七十億元「治水」,成效如何呢?據去年環保署發表的《二〇一一年香港海水水質》報告顯示,前年本港各區的海港水質整體達標率均較前年下降。當中,尤以維港水質管制區的跌幅最大,達標率由一〇年的七成七,下降至一一年的五成,跌回〇二年的水平,情況不容樂觀。

政府「治水」口惠而實不至,從剛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零回應」可見一斑。筆者認為政府改善維港水質,只是走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資源投放遠遠不足夠,與市民的期望值還有很大的落差。

《預算案》需要長遠眼光

審慎理財一貫是特區政府信奉的理財哲學,財爺曾俊華更是以「保守」見稱。筆者認為預算案審慎務實有餘,卻欠缺亮點,毫無新意,特別是面對現時存在的一系列如高地價、高樓價、中產「最慘」、貧富懸殊等深層次矛盾,《預算案》的板斧不多、力度也不夠。

相信自由市場的力量,防範福利主義的侵襲,財爺嚴守財政紀律、堅持量入為出固然重要。但是,在「庫房水浸」的大環境下,財爺有必要突破傳統理財哲學,走多一兩步。

特別是那些涉及長遠投資及沒有太大爭議的項目,例如改善長者退休安全網,增撥資源投放在公營醫療、免費教育等方面,財爺應該適度有為,回應社會各階層的強烈訴求。同時,以長遠的眼光,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結構失衡的深層次矛盾。

可惜的是今年的《財政預算案》,財爺選擇做了「抽水佬」,難免令人有些失望。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