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落實需時 莫再拖延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公佈「明日大嶼」願景,計劃盡快展開研究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用作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我認為,特區政府回應社會對於土地和房屋供應的強烈訴求,提出重大的政策目標,展示加大力度開拓土地的決心,值得歡迎和肯定。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公佈「明日大嶼」願景,計劃盡快展開研究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用作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我認為,特區政府回應社會對於土地和房屋供應的強烈訴求,提出重大的政策目標,展示加大力度開拓土地的決心,值得歡迎和肯定。
「一帶一路」總商會聯合中國投資協會外資投資委員會,本月18日在北京國宏賓館舉辦「2018跨境投資與併購研討會」,國家發改委、中宣部、國家信息中心、駐華大使館和國際律師事務所等代表出席並參與研討。
有些人在討論「明日大嶼」財政支出時,不僅忽略了規劃可帶來巨額土地收入,更沒有看到填海造地收益是低稅制的重要支柱。「明日大嶼」將為低稅制發揮持續性支撐作用,對此,社會各界和特區政府應該重視。香港過去填海造地7,027公頃,不僅解決居住和發展所需土地,而且帶來龐大賣地收益,為低稅制提供有力支撐。
《施政報告》破天荒提出「明日大嶼」填海計畫,消息一出,市民普遍樂見政府有決心解決土地房屋問題,然而反對派卻大潑冷水,抨擊政府「沉迷基建、倒錢落海」;輿論亦高度關注公帑是否用得其所,庫房會否入不敷支等,以致過去一段時間,政府幾乎處於「捱打」局面。
電子商貿概況,過去幾年全球電子商貿發展非常迅速,僅僅中國內地、美國過去一年銷售總額已經突破1萬億美元,亞太區電子商貿銷售額2017年增幅超過31%,中國則佔總銷售額83%。第九屆「深港電子商務發展論壇」特別以「國際貿易及供應鏈金融服務」為主題,一同與會眾探討跨境電子商務在支付服務及供應鏈服務的商機,研究如何促進跨境的四流(人流、物流、資金流及資訊流)流動,緊貼當今電子商貿的發展趨勢,也與未來大灣區的建設息息相關。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在 2018 年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願景,計劃提供逾千公頃土地儲備,以滿足香港十至二十年的土地需要。經民聯認為,香港目前嚴重缺乏土地,令經濟民生大受影響。「明日大嶼」長遠可為香港提供1700公頃土地,其中七成將用作發展公營房屋,有助改善民生;預算的 5000多億元發展費分十幾年投入,每年只有幾百億,對公共財政不會造成太大壓力;填海所得土地也可為香港帶來穩定的財政收入。「明日大嶼」願景造福港人,對本港經濟民生都可帶來重要的正面影響,值得社會各界支持。
維多利亞港是香港的標誌之一,亦是所有香港人都珍而重之,引以為傲的寶貴財產。筆者自二○○七年從政以來,一直十分關注維港沿岸的海濱發展,建議政府積極改善維港水質之餘,還提出在維港兩岸各打造一條貫通的海濱長廊,並且引入水上的士,實現親水文化。從二○○八年起,每年的《施政報告》都會有一節專門提及美化維港海濱的措施。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 行李問題卻引發不少爭議。在筆者的角度看來,行李限制看似是技術問題,但也不全然只靠改變尺寸限制可解決矛盾。「一國兩制」下,民眾生活習慣及兩地制度均有分別,對行李限制的處事作風亦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