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明日大嶼」落實需時 莫再拖延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公佈「明日大嶼」願景,計劃盡快展開研究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合共約1,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用作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我認為,特區政府回應社會對於土地和房屋供應的強烈訴求,提出重大的政策目標,展示加大力度開拓土地的決心,值得歡迎和肯定。

香港填海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明日大嶼」計劃所需要的填海規模,對香港來說是一直已有的經驗。如果能造成一大片,接近將來三跑完成後的整個國際機場的大小的土地,用以提供大量的公私營房屋、提供社會設施、提供就業,更可以作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有助於香港打造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對香港的發展、對希望解決居住問題的市民,是大好事!

突破窒礙香港發展困局

利用天然島或人工島來居住,都要考慮海浪、潮汐、颱風等因素。氣候變化可能帶來更強的風暴、更高的海浪,對現時沿海的地區是挑戰,對人工島是挑戰,對天然島同樣是挑戰。香港機場也是人工島,世界上其他城市填海造地的例子太多,為何偏偏「明日大嶼」填海建人工島就遺禍後代?

填海工程,當然要仔細考慮各方面的因素,考慮大自然的變化。現今的填海工程,已有很多環保技術,以緩解對環境的影響,隨着科技進步,可望發展出更有利於環保的填海技術。所以,目前社會各界要解決的,並非技術困難,而是我們有多大的決心和魄力,去解決長期窒礙香港發展的土地供應困局。

特區政府現時只是想啟動「明日大嶼」計劃的研究,都有人反對,有些人口口聲聲反對1萬億元填海,不知其數字何來。機場三跑填海650公頃,填海費用佔1,400億的4成,即約600億。最近開展的東涌填海100多公頃,工程費用100多億元。在不同的地方填海,由於海床狀況、深度、地質等因素,工程造價都不同,這需要根據前期研究的結果再作推算。

因此,誇大的數字並不可信。如果把所有基建都算進去,就覺得貴,並據此認為不應推出「明日大嶼」計劃,是不理智的說法,因為無論發展什麼地方,都要投資並完善基建配套。

有反對者危言聳聽,認為「明日大嶼」計劃是「等於倒1萬億元落海」,將會「耗盡儲備」,同樣經不起推敲。「明日大嶼」是一個跨越未來二三十年的規劃,分階段有序推行,工程融資也可以探討多種辦法。經民聯曾建議政府發行填海債券,籌募填海和相關基建工程的開支所需,用日後填海的賣地收益來償付,讓巿民有多一個較穩健的投資工具,相信有助爭取巿民對「明日大嶼」計劃的支持。

須議而決決而行

大規模的土地開發,往往需時十年以上,綜合性的長遠基建規劃,需時更長。據特區政府估計,即使研究和設計工作於短期內啟動,「明日大嶼」計劃首階段的填海工程於2025年才能展開,首批住宅單位大約在2032年入伙。不少社會人士促請當局盡快展開該計劃,以解決土地供應不足難題。

我們要議而即決、決而即行!經民聯希望政府盡快交代填海規劃的詳情,然後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填海所涉及前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撥款,加快填海步伐,建立長遠土地儲備,調節土地供應,以多元化的方案,解決迫在眉睫的土地和房屋供應問題,讓更多市民早日安居樂業。

當然,對於社會上存在的相關爭議,特區政府應開誠佈公,做好諮詢,聆聽各持份者的聲音和訴求,體現最大限度的靈活性,尋求廣泛的社會共識,務求創造多贏局面。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