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輸入勞工 增強經濟發展動能(陳祖恒) – 評論文章
特區政府日前公布推出運輸業及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同時提出優化「補充勞工計劃」的涵蓋範圍及運作,解決多個行業人手短缺的問題。隨着香港人口高齡化和結構性勞動人口縮減越趨嚴重,人力短缺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及復常。是次政府「出招」屬正視因人力短缺而窒礙經濟發展的必要之舉。期望政府與各界繼續攜手,制定具前瞻性和整全的人力和人才政策,突破勞動人口縮減對經濟發展的障礙。
特區政府日前公布推出運輸業及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同時提出優化「補充勞工計劃」的涵蓋範圍及運作,解決多個行業人手短缺的問題。隨着香港人口高齡化和結構性勞動人口縮減越趨嚴重,人力短缺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及復常。是次政府「出招」屬正視因人力短缺而窒礙經濟發展的必要之舉。期望政府與各界繼續攜手,制定具前瞻性和整全的人力和人才政策,突破勞動人口縮減對經濟發展的障礙。
香港紡織業聯會主辦的東莞、深圳考察團圓滿結束,筆者幸以榮譽團長身份,與業界翹楚及產學研代表,參觀多間國內紡織服裝龍頭企業,以及華為、比亞迪等多家世界級創科企業,親身觀摩國家領先全球的創科發展。
人口老化對醫療、社會福利及安老服務均帶來挑戰。根據政府統計處2020年公布的《香港人口推算》,2069年60歲及以上人口將增加至305萬,佔總人口四成五。要應對這些挑戰,推動樂齡科技應用尤其重要,筆者認為,當中重點是要創造一個良好的「樂齡科技生態圈」,由創科產品研發、落地,以至應用和推廣,環環相扣,才能以人為本,全方位地提升長者生活質素、減輕照顧者負擔,建構一個「老有所養」的社會。
香港紡織業聯會在4月舉辦了一連兩天的東莞、深圳考察團,筆者非常榮幸以榮譽團長的身份,與一眾業界翹楚及產學研機構代表,到東莞及深圳考察,參觀華為、比亞迪等多家世界級創科企業,以及多家紡織服裝龍頭企業。是次行程讓筆者和業界深深體會到,國家及大灣區的創科發展處於非常前沿的位置,國內的行業龍頭也不斷升級轉型、結合創科和推陳出新,香港企業有很多地方可從中學習和「取經」。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上月訪港,展開一連6天的考察行程,他提出了對香港的「6個相信」,包括「相信香港是孕育機遇和財富的熱土和天堂」,令筆者印象深刻、深有同感。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等,今年全國兩會繼續聚焦新能源發展,而氫能更是其中一個熱議主題。為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培育壯大產業發展的新動能,融入國家氫能規劃,筆者建議香港可從六大方向,推動氫能產業快速高質量發展,結合及發揮內地與香港在氫能發展的強項,發揮「一國兩制」最大優勢,攜手將氫能產業做大做強。
香港同鄉社團素來是愛國愛港的中堅分子,近年的社團發展愈趨成熟和具規模。截至本月,包含「同鄉會」一詞的社團已有至少330個,有學者更估計,由於部分社團未有以「同鄉會」或「聯誼會」命名,同鄉社團的實際數量可能超過600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本港過去幾十年的中史教育嚴重不足,導致新一代國家觀念薄弱。教育局必須「古今並重」讓學生了解我們的國家。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和背景尤其重要。
在中央全力支持下,香港正踏上由治及興的飛躍新階段,香港與內地實現通關,並和世界各地全面接軌。香港,回來了!(Hong Kong is back!)在全面復常的康莊大道上,香港各界竭力為香港創造「興」的動能,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主席習近平「四點希望」,不斷為國為港增強發展動能,紡織及製衣界團結一致,舉辦一系列「增強香港發展動能,打造世界時裝之都」的國際盛事,頭炮有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行業盛事之一「香港國際毛皮時裝展覽會」,以及由香港紡織商會主辦的「綠色紡織與創科技術論壇及展覽」,之後陸續再有不同活動,包括十月份舉辦的「時尚高峰(香港)」(Fashion Summit(HK)),預計會吸引數以千計的國際行業翹楚、學者及貿易商參加,為香港創造「興」動能。
「科技是我們的未來,創新更是我們的動力」,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多家媒體訪問時,就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香港的優勢在於基礎科研,大灣區其他城市在下游生產力則具備優勢;倘若香港可以鞏固中游,將研究成果產業化,整個大灣區就能夠互補互利。筆者作為工業界人士,十分認同特首李家超的方向,今日世界就是創新科技的世界,香港各行業包括工業、紡織業,亦只有好好運用創新科技,與大灣區其他城市衷誠合作及分工,在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情況下,創新科技既可為各行業指引出路,亦能成為香港經濟再增長的一大引擎,問題關鍵,在於特區政府如何與業界加強合作,一同突破掣肘,推動創新科技的發展走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