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多方合作突破掣肘 推動創科發展 (陳祖恒) – 評論文章

「科技是我們的未來,創新更是我們的動力」,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多家媒體訪問時,就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香港的優勢在於基礎科研,大灣區其他城市在下游生產力則具備優勢;倘若香港可以鞏固中游,將研究成果產業化,整個大灣區就能夠互補互利。筆者作為工業界人士,十分認同特首李家超的方向,今日世界就是創新科技的世界,香港各行業包括工業、紡織業,亦只有好好運用創新科技,與大灣區其他城市衷誠合作及分工,在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情況下,創新科技既可為各行業指引出路,亦能成為香港經濟再增長的一大引擎,問題關鍵,在於特區政府如何與業界加強合作,一同突破掣肘,推動創新科技的發展走向高峰。

土地政策教育多方面支援業界

在媒體訪問中,李家超明確指出了香港的優勢,例如香港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是全球唯一在只有1,100平方公里的城市,有五間百強大學,更為重要的是,香港本身就有非常優越的基礎研究;而在創科的發展方面,香港在上游的基礎科研上具有優勢,有70%的科研被評為國際卓越水平,而大灣區其他城市在下游生產力上具備優勢,如果香港可以鞏固中游,把研發成果產業化、市場化,整個大灣區便能互補互利,建造創新生態圈。事實上,特區政府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絕非停留在倡議的階段,至少從政府政策包括《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可見,特區政府就有「產學研1+計劃」、「共同投資基金」以及「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項目,從政策、資金以至支援,方方面面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特區政府可在批撥土地、政策支援以及人才吸納三方面,與業界進一步合作,令創新科技發展更為有力及順暢。

不論是「新型工業化」、先進製造業以至其他初創的創新科技企業,其實亦面對着香港其他行業遇上的「苦惱」,就是要發展,首先要有充足或合適的土地資源。以筆者一直深耕的紡織業為例,香港業界還是要面對土地成本高昂的問題,當土地成本影響着業界的商業考量,不少同行就得把生產基地等移至內地或其他地方;一個較為中庸的做法,就是把部分產業鏈例如行銷等留在香港,部分走向成本低的地方。如果香港要好好發展創新科技,就要把研發環節做大做強,以紡織業為例,筆者建議特區政府透過增加資助額和在「北部都會區」預留土地等措施,進一步支援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等研發中心在本港設立智能試驗生產線及客製產品生產線;與此同時,探討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為HKRITA等研發中心設立營運分部或據點。

值得各方注意的是,「新型工業化」有別於傳統工業,業界可以善用創新科技、智能生產線等,減少對「密集勞工」以至土地的需求,政府撥地或以優惠方式出租辦公室,絕對可以用最少的空間資源,讓業界輸出最大的生產力;同時,當相關配套完善,還能吸引部分外流的「新型工業化」業界回流香港,振興新工業,也能提振本港經濟。

有了土地以後,就需要政策支援,協助業界(紡織界以至其他生產或創科業界)有更好的發展。在貸款以至擔保等環節上,筆者認為特區政府一直都在加強支援,若要給予特區政府建議,特區政府可以研究以工業或創科業為試點,在「工業專員」或相關官員的主導下,為不同行業制訂「度身訂做」的支援計劃,例如初創企業會得到土地或辦公室支援;有一定規模、在港扎根的企業可享有稅務等優惠;至於已經成熟的企業,則可以在特區政府支援下走進內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至全世界;現時特區政府在全球各地都有派駐辦事處,在溝通交流以外,往後還可以考慮更大程度地發揮「聯繫人」角色。

近期,「搶企業」、「搶人才」成為特區政府以至全社會的熱門詞,香港要更好地發展創新科技,「搶企業」、 「搶人才」以至培訓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對於特區政府一系列 「搶企業」、「搶人才」舉措,相信社會各界都極度認同,因為香港是國際都會,外來企業以至人才,是香港成功的其中一種助力;筆者同樣關注的,還包括如何在香港培養好人才,誠如李家超所指,香港有幾所世界百強大學,亦有非常優越的基礎研究,筆者認為若然香港在傳統以外,能強化職業教育,那麼香港除了向外「搶人才」,還可以在香港區內培養到更多的「創科新血」,例如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以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就可以升格為應用型大學,或者是提供更多創科課程,以培養熟港情、愛國家的創科人才。

各界還須說好業界故事

現時,研發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約1%,特區政府希望把相關開支增加至2%,亦期望好好把研究成果產業化。在創科路上,特區政府需要為業界拆牆鬆綁、提供支援,但筆者想指出,香港要推動創新科技,不論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綠色科技」以至人工智能發展等,需要政商民多方合作,當中的重中之重,還包括我們如何在社會製造一種發展創新科技的氛圍,若然我們的培訓、教育思維還停留在「傳統專業人士」的想法,那麼香港的人才,可能永遠都會出現短缺。以工業界為例,都在投入、擁抱創新科技,我們在說好中國及香港故事時,如何向青年說好「業界故事」?這是一個顧及長遠發展時,也必須做好的思想教育問題,不論從事哪個創新行業,都要關注思想指導、培育人才的工作。

刊於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