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國民認同低 教育局難辭其咎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昨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的大喜日子,有幸在天安門觀看普天同慶的閱兵儀式、精采絕倫的飛機表演等,展示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時光,當國歌響起的時候,一股熱血澎湃在心頭,為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自豪。
昨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的大喜日子,有幸在天安門觀看普天同慶的閱兵儀式、精采絕倫的飛機表演等,展示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時光,當國歌響起的時候,一股熱血澎湃在心頭,為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自豪。
本港公營房屋供應嚴重短缺,現時公屋申請人平均輪候時間已上升至5.4年。經民聯早前就舊公屋重建問題進行專題研究,並於今日(9月24日)發布《推動公屋重建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現時房委會轄下未有重建計劃的19條舊屋邨,具有很大的重建潛力,估算重建後可提供多達20萬個單位,比原本單位數目多出約13.5萬個,增幅超過兩倍,可滿足現時輪候冊上最少一半的申請,大大縮短輪候「上樓」的時間。聯盟促請特區政府在難有大量新增土地的情況下,改變原有的保守取態,盡快展開高齡公共屋邨重建計劃,以紓緩市民「上樓難」的困境。
香港正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根據政府統計處一七資料,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佔總人口的一成七,至二○二六年則會上升至二成六,到二○三六年更會攀升至三成二,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是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制定全面的長者政策可謂刻不容緩,但政府似乎只是意識到人口老化的問題,但未見有實質的支援政策措施推出,可以說是「有方向,無實際」。
中學生罷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及不滿,中學作為未成年學生的教育場所,理應受到社會監督。我們一直關注中學負責人及老師是否履行職責,是否妥善照顧未成年學生。倘若學校縱容罷課、缺乏措施,又或出現視而不見等不作為時,則校方及老師除了失職外,亦有可能面對不同的法律風險。教育局長應向學校提供更清晰的指引,不要卸責給學校校長就了事。
一九年八月三十一日在香港出現的嚴重暴力場面已將整場「反修例示威」噴上「暴力的黑色油漆,再洗不掉。無論是一批暴徒要利用「和理非」群眾作掩護,抑或是自稱「和理非」的人們利用一批反社會、少不更事、仇警的一小撮人去干犯法的事,這種「精人出口,笨人出手」在任何群眾運動中都見慣不怪。最後用腦袋指揮犯法行動的人只是輕判或無罪,被重判的往往是那些盲目去打、去撞、去犯法的無知人們。
「陳同佳案」在香港引起了巨大的政治風暴。陳弘毅教授形容整個修例是一場完美風暴,那也是對事件的一大諷刺。豈料事件並不如陳教授所言的「完美風暴」,因為事件並未因政府在6月15日宣布暫緩而完結,反而出現一場又一場更大規模的警民衝突。
因一名港人涉嫌在台灣殺害女友未能遣送台灣受審,而引起了這場巨大的政治風暴,甚至有政治分析認為香港有可能成為全球經濟衰退的黑天鵝,相信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想像。政府提出修例的初心不壞,但草案漏洞百出,在補漏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與民意及時機錯配,事事都慢幾拍,令反對派有機可乘,小事化大,大事變風暴,現在弄到香港火頭處處。
經民聯領導層今日(8月21日)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會面,就特區政府新一份《施政報告》提交逾400項建議,涵蓋13個範疇,就減輕中小企負擔、支援中小券商、促進再工業化、加快舊公屋重建、推動「聯廈聯管」等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經民聯主席盧偉國表示,香港正面對外憂內患的雙重壓力,聯盟特別向特區政府提出專項建議,助港企把握「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機遇,爭取讓港企可落戶國家在境外的經貿合作區,以在中美貿易戰中提高競爭力,並達致產業轉型升級。
各位親愛的朋友、各位市民,香港現在已經進入了非常嚴峻的階段,我們不願意見到香港崩潰!一國兩制受破壞除了令香港失去現有的優勢之外,更會令香港墮入滿布仇恨,充滿敵對,無政府主義,人身不安全等境況。我們更不願意見到更多的年輕人繼續泥足深陷,犯上嚴重罪行,被判刑才後悔莫及,最後賠上自己的前途。現在很多人對政府不滿,但大家千萬不要因為對政府不滿而演變成警民之間仇恨。我希望每一個關心香港的朋友們都能從自己出發,向身邊的親人、朋友傳遞友愛的信息,請他們幫忙一齊勸說年輕人不要以暴力的方式去爭取訴求,更不能故意給外國藉口,干預香港,打壓中國。
以反對《逃犯條例》為名義的示威已經持續了兩個月,衝突已蔓延至社區。有些業主立案法團或物業管理公司貼出告示,不准警察進入私人地方,或者要求警員出示法庭搜查令方可入內,以免得罪示威者。貼出這些告示的屋苑管理人士可能因為怕事又或支持示威,不讓警方入內執法。然而,香港是一個法治社會,一些屋苑這樣做亦有可能違反了相關法律,有可能構成阻差辦公,萬一出現治安問題,警察亦難以到場協助有需要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