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經民聯發布《推動公屋重建研究報告》
建議重建19條老齡屋邨
料可增兩倍單位供應

經民聯成員今日公布《推動公屋重建研究報告》,並促請特區政府盡快重建高齡公共屋邨。

本港公營房屋供應嚴重短缺,現時公屋申請人平均輪候時間已上升至5.4年。經民聯早前就舊公屋重建問題進行專題研究,並於今日(9月24日)發布《推動公屋重建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現時房委會轄下未有重建計劃的19條舊屋邨,具有很大的重建潛力,估算重建後可提供多達20萬個單位,比原本單位數目多出約13.5萬個,增幅超過兩倍,可滿足現時輪候冊上最少一半的申請,大大縮短輪候「上樓」的時間。聯盟促請特區政府在難有大量新增土地的情況下,改變原有的保守取態,盡快展開高齡公共屋邨重建計劃,以紓緩市民「上樓難」的困境。

經民聯主席盧偉國、經民聯副主席林健鋒、梁美芬,經民聯葵青區議員黃耀聰、深水埗區議員陳國偉及深水埗社區幹事譚振宇出席今日的發布會。盧偉國在發言中表示,近年公屋申請人獲安置個案數目遠少於新登記個案,公營房屋供應變得「越追越落後」,輪候冊排隊時間距離「三年目標」甚遠。經民聯一直倡議重建高齡公共屋邨,因為當中具有龐大的重建潛力。他引述該份《推動公屋重建研究報告》指,若將房委會已研究但未納入重建計劃的19條舊公共屋邨全數重建,按綜合發展區最高住用地積比率6.5倍估算,估計重建後可合共提供20萬個單位,比原本的6.6萬個多出約13.5萬個單位,增幅達205%,不但可達到《長策》的建屋目標,更可滿足現時最少一半輪候冊上的申請,同時解決公屋維修開支越來越高的問題,徹底清除這個「社區計時炸彈」和「財政黑洞」。

林健鋒副主席表示,香港房屋問題已病入膏肓,特區政府必須改變思路,大刀闊斧去處理,並考慮經民聯就重建舊屋邨提出的十大建議,以解決房屋問題。他表示,聯盟促請政府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推出大型公屋重建計劃,就未有重建計劃的19條舊屋邨啟動重建研究;並由房委會重啟「整體重建計劃」,為重建19條屋邨定下路線圖及時間表;同時利用原有最高地積比率重建,做到「地盡其用」,盡量提供更多單位。由於重建需動用大量資金,聯盟建議政府設立「公屋重建基金」,應付重建和安置居民的龐大開支。他表示,聯盟亦建議重建計劃落實原區安置原則,在舊屋邨內的社區用地興建接收屋邨,再由原區新屋邨用作安置受影響居民,減輕重建對他們的影響。

梁美芬副主席表示,特區政府要在房屋政策上要「拆牆鬆綁」,經民聯建議房委會主動爭取與房協合作,透過土地互換方式,共同推動屋邨重建計劃,包括馬頭圍邨、荔景邨、麗瑤邨及祖堯邨等;並確保需重建屋邨同區有足夠單位安置受影響居民後,將重建通知期由現時的樓宇拆卸前30個月,調整至18至24個月,以縮短整個重建時間。美芬又建議將「綠置居」計劃納入公屋重建策略,興建若干「綠置居」大廈,讓受重建影響居民優先購買。她表示,政府可大幅改建工廈作中轉房屋,供受重建影響居民暫住;同時擴大重建社區服務隊規模,增強與區議員合作,與受影響居民加強溝通,提供合適支援。

葵青區區議員黃耀聰表示,區內麗瑤邨樓齡已高達43年,公屋單位、外牆及走廊等不時需要維修,屋邨設施亦老破殘舊,未能滿足區內長者及兒童需要,因此他曾向街坊進行意見調查,結果發現逾七成受訪者表示支持政府重建麗瑤邨,以改善區內環境。

深水埗區議員陳國偉表示,石硤尾邨街坊經常向他反映單位石屎嚴重剝落,甚至需要以金屬柱支撐單位結構,但房屋署的維修服務只是「小修小補」,影響街坊日常上班及生活,他們都希望政府重建屋邨,長遠解決樓宇失修的問題。

深水埗社區幹事譚振宇表示,不少居於深水埗劏房的街坊都反映公屋輪候冊排隊「上樓」的時間愈來愈長,同區元州邨、蘇屋邨都是成功重建的例子,希望特區政府盡快展開重建舊公共屋邨計劃,以縮短劏房戶「上樓」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