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本土主義」百害無一利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立法會有反對派議員一而再提出「制訂政策時需以『港人優先』為依歸」的議案,在具體內容上往往似是而非、甚至混淆視聽,令本人覺得不吐不快。本來,市民要求特區政府在制訂政策、規劃社會發展、分配公共資源的時候,適當優先考慮本港居民的需要無可厚非,但同時,我們卻必須保持警惕,以免走向另一極端,讓某些人以此作為肆意排外或挑起香港與內地矛盾的借口,影響經濟民生。
立法會有反對派議員一而再提出「制訂政策時需以『港人優先』為依歸」的議案,在具體內容上往往似是而非、甚至混淆視聽,令本人覺得不吐不快。本來,市民要求特區政府在制訂政策、規劃社會發展、分配公共資源的時候,適當優先考慮本港居民的需要無可厚非,但同時,我們卻必須保持警惕,以免走向另一極端,讓某些人以此作為肆意排外或挑起香港與內地矛盾的借口,影響經濟民生。
過去一段日子,本港社會內部受到政治爭拗的困擾,可能因此忽略了周邊地區出現的一些重要變化。例如,經過全面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已於2015年1月1日起實施,對參與內地發展的港商將產生不少實質影響,卻似乎沒有引起本港各界足夠的關注。
早前拖延兩個半月的佔領行動,某程度上反映了一些青年的不滿和怨氣,為社會敲響了警鐘。而智經研究中心在二○一三年曾就市民對「中產」的觀感進行調查,發現年輕人想成為中產的比例,達到百分之六十七點六,遠比其他年齡群組為高,顯示青年人對於向上流動充滿期望。
主席,我首先多謝易志明議員動議的原議案,讓大家可一起探討這個關係香港經濟發展及社會民生的重要議題。迄今,當局共進行了3次整體運輸研究。第一次,是1976年落實興建地下鐵路系統。第二次,是1989年落實興建包括北大嶼山快速公路、青嶼幹線、機場鐵路/東涌線、將軍澳支線及西鐵線在內的道路和基建設施…
根據香港建造商會去年底進行的一項調查的結果,建造業工人短缺超過百分之十五,即逾1萬人。另一方面,勞工顧問委員會在今年三月二十六日通過加快處理公營工程(包括鐵路工程)輸入勞工程序的建議。當局已成立專責小組協助審視26個指定工種的輸入勞工申請,然後再交由勞工顧問委員會審批(優化措施)。關於輸入建造業工人,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立法會近期有反對派議員輪番提出「休會待續議案辯論」,內容都是質疑警方依法執法,包括協助執行禁制令及處理公眾集會的手法。我非常疑惑,是否違法「佔領」行動一日不結束,這些議員就會將類似做法常態化,作為發動全面「不合作運動」,並拖延審議其他重要法案和處理經濟民生議題的一個手段…
代理主席,范國威議員去年曾就這個議題動議議案而被否決。今次捲土重來,其議案內涉及到經濟民生的一些具體內容,讓我覺得不吐不快。 范議員建議修改東江水的購水協議,把協議改為按供水量收費,以減少本港投放在購買東江水方面的開支。我認為這項建議未能全面及恰當地反映現實情況…
現時,有不少專業(例如註冊電業工程人員)的註冊要求包括從事相關行業的工作經驗。近日,有電業從業員向本人求助,表示前僱主拒絕向他提供電力工作經驗證明文件,令他無法成功註冊。另一方面,根據資歷架構下的過往資歷認可機制,過往資歷認可申請人只須出示有關行業的年資及相關工作經驗的證明文件,並經評估機構確認後,便可無需通過評估而取得第一至第三級的資歷證明書…
現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施政舉步維艱,在推行和落實政策的過程中亦出現一些失誤,以致與市民的訴求和期望形成落差。有社會人士建議檢討特區政府的整體施政能力與組織架構。這或可為改善管治成效提供理性探討的方向,但現屆政府施政困局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應就具體議題作具體分析。
佔中行動已持續超過三個星期,不但一些市民的日常生活以至生計受到波及,因政治爭拗而引發的社會撕裂更讓人痛心。另一方面,本年度立法會復會之後,反對派議員發起全面不合作運動,在不同的會議都出現「拉布」景況,導致不少經濟民生議題議而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