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保障僱員 應對極端情況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立法會近日三讀通過《二○二一年僱員補償(修訂)條例草案》,其主旨在於訂明,如果僱員是在極端情況公布所指明的期間內,於往來其居所與工作地點之間的時候不幸遭遇意外,則該意外須當作是該僱員在受僱工作期間因工遭遇的意外。
立法會近日三讀通過《二○二一年僱員補償(修訂)條例草案》,其主旨在於訂明,如果僱員是在極端情況公布所指明的期間內,於往來其居所與工作地點之間的時候不幸遭遇意外,則該意外須當作是該僱員在受僱工作期間因工遭遇的意外。
政府本周進一步放寬防疫限制,擴展「回港易」計劃至內地所有省市,並重啟香港與新加坡的「航空旅遊氣泡」。在「疫苗氣泡」計劃下,昨天起食肆及六類表列處所,符合指定要求可放寬限制。香港經濟在寒冬中總算漸露曙光。我認為,政府要繼續鼓勵市民接種疫苗,爭取盡快恢復通關,為經濟復甦注入更大動力。
香港抗疫之路近一年半,近期疫情趨向平穩,恢復經濟動力成為下一個關鍵課題。眾所周知,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外向型和開放的經濟體系,單靠刺激本地消費,對於經濟的提振作用有限,因此,要真正有經濟復甦的勢頭,特區政府當前首要工作是促成內地與香港居民免檢疫通關,達致雙向豁免檢疫安排,此舉才可全面重啟經濟活動,為實體經濟注入養分
由2014 年的違法佔中,至2019 年的反修例騷亂事件,香港在極端情况下,可變成一個無法無天的社會。最令人慘不忍睹的是,新一代被洗腦後變成不尊重法治、自私輕慢、唯我獨尊的產物。只有「自我」沒有「大我」的民主,實際上是民粹。民主的真諦是要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見,不是遇到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就出手傷人、殺人放火,令這顆東方之珠頓然成為一個恐怖的城市。
前海管理局依據「十四五」規劃,聚焦「港澳所需」、「灣區所向」與「前海所能」,以「兩城六區一園一場六鎮雙港」的發展空間格局,謀劃實施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和制度創新,上述項目落地後,預計新增約600萬方米產業空間,將有效擴大深化合作發展新空間。
疫情回穩,我們需要開拓商機,推動經濟重新起動。前天,我們一帶一路總商會與國家發改委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共同舉辦「一帶一路」項目對接會,推動項目方與企業之間的對接洽商,期待更多項目合作在香港落地生根。
香港經濟在疫情過後要重拾增長,離不開融入國家發展,特別是投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公布,將設立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資金,在五年內直接投資大灣區內有關科創、創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或其他重要項目,可以預見,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創新平台,將成為香港和深圳等地高度融通合作的重要舞台。特區政府必須早着先機,充分發揮香港在創科金融等多方面的優勢,與區內城市深度融入,助力灣區的創新發展。
深圳市前海管理局早前發布「前海港澳青年招聘計劃」,截至3月下旬,該計劃共提供500個就業職位和347個實習職位,數千人現場參加校園招聘會、近萬人線上觀看,計劃共收到314份港澳青年簡歷,以管理、法律及資訊專業居多,其中20多位求職者已經與京東、順豐等大型企業簽訂就業意向協定。
政府周二(13日)宣布,《2021年完善選舉制度(綜合修訂)條例草案》(下簡稱《條例草案》)刊憲,翌日將《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進行首讀和二讀。今次完善香港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能令議會重回正軌,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有利促進香港繁榮穩定,我對此表示堅決擁護和支持。
本港疫情趨向緩和,政府這星期提出抗疫新路向,以「疫苗氣泡」為基礎調整各項疫情防控措施,包括放寬食肆每枱人數上限及堂食時間等,為鼓勵接種疫苗提供更多誘因,讓香港逐步有序回復常態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