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措施 刻不容緩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新型冠狀病毒的蔓延為香港帶來持續的陰霾,不少中小企生意流失、面臨倒閉的危機;工商界資金周轉壓力甚大,市民生計亦大受影響,市民及工商界都需要在這艱難時期「有錢在手」。面對逆境,我多次促請特區政府向各界提供及時支援,包括為企業用於租金及支薪的貸款作全額擔保及增加退稅金額等,為廣大市民送上「及時雨」。
新型冠狀病毒的蔓延為香港帶來持續的陰霾,不少中小企生意流失、面臨倒閉的危機;工商界資金周轉壓力甚大,市民生計亦大受影響,市民及工商界都需要在這艱難時期「有錢在手」。面對逆境,我多次促請特區政府向各界提供及時支援,包括為企業用於租金及支薪的貸款作全額擔保及增加退稅金額等,為廣大市民送上「及時雨」。
本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對抗疫症急如救火,特區政府必須凝聚社會各界全城抗疫,應對措施不能「慢三拍」,而應議而即決,決而即行。由於今次疫情殃及全民,政府的抗疫措施更必須站在全民的高度考慮,再加大抗疫措施力度。不少市民和企業都反映根本買不到急需的防疫物資,政府更要盡全力在全球搜購口罩、保護衣物等各種防疫物資,透過強而有力的實際行動,穩定社會民心。
香港的醫護人員一向受人尊重,其中一個原因是醫護行業的特殊性,每一位醫護人員在進入行業之前,都需要「鄭重地、自主地以人格宣誓」,他們正式成為醫護人員後,就以高度的專業態度,展現忘我的精神,不屈不撓的服務市民。例如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疫情,香港醫護人員發揮高度的專業精神,在醫院內與沙士病毒搏鬥,拯救一個又一個染疫病人,謝婉雯等6位公立醫院醫護人員因而犧牲,維護了香港醫護的百年清譽,也贏得國際社會對香港醫護界的高度讚許。
近一年來,香港經濟正面對前所未見的挑戰,先有中美貿易摩擦的外圍影響,再有去年下半年因反修例引起的社會動盪,以至當下的新冠肺炎疫情,範圍更廣、問題更複雜,不但涉經濟,還關乎政治、社會及民生。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香港亦陸續出現本地感染個案,防控疫情工作刻不容緩。面對危機,我們要萬眾一心,攜手抗疫,才是上策。可是,總有人唯恐天下不亂,惡意散播虛假消息,形成恐慌情緒,令大眾產生焦慮。謠言導致社會掀起搶購物資潮,又有人反對社區設立醫療衞生設施,阻撓政府的抗疫工作。在此時刻,我們既要提高警覺,更應以科學為本,實事求是,避免恐慌,並做好個人衞生。
從去年12月31日武漢市衛健委首次公布「病毒性肺炎」病例至今已經兩個半月。民調顯示市民對政府防疫抗疫的表現,不滿意率高達75%。有評論說今屆政府問責班子以政務官為首腦和骨幹,暴露出因循守舊和反應慢的缺點。但回顧2009年豬流感襲港,時任特首曾蔭權及多名司局長也是AO出身,當時香港出現全亞洲首宗確診案例,政府果斷將防疫級別提升至緊急,要求灣仔維景酒店300多名住客、職員隔離7日,成為防疫工作的「教科書範例」。
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席捲全球,傳播速度迅猛令人擔憂。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防疫戰,中央一聲令下,內地各省市醫療人員迅速赴武漢馳援,數日內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平地而起收治患者,中央採取堅決果斷措施嚴防死守,力求疫情得到控制。
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多名確診病人近期更沒有外遊紀錄,顯示香港已出現本地感染情況和社區傳播危機。縱然政府已宣布多項防疫措施,但搶不搶到口罩、罷不罷工、封不封關等信息,每一天都在觸動市民的神經。疫症是港人的頭號大敵,我期望市民不論政見與立場,齊心打好這一場仗,畢竟沒有任何一件事,比人命更重要。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防疫工作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近期社會口罩等防疫用品供應緊張,甚至發生搶購,不少市民為買口罩而四出奔波。此外,有醫護人員反映防護物資庫存不足,擔心影響抗疫成效。我們經民聯已向中央反映,希望中央能夠協助香港穩定防疫物資的供應,確保前線醫護和市民有適切保護裝備。當然大家要理解,疫情下,內地和香港均面臨口罩、消毒用品等防疫物資供應緊張情況,中央政府正加緊調度產能增加產量,希望能協助香港紓緩物資不足的情況,以穩定民心。
政府前日宣布進一步關閉四個關口,現時香港對外聯繫只餘下機場、深圳灣、港珠澳大橋及啟德郵輪碼頭。但在公布後,兩家跨境巴士公司旋即宣布加密來往香港市區深圳灣的班次,更馬上加開新路綫。港珠澳大橋則兩度延長了小型客車免費措施,由一月三十日延至二月八日才結束。兩項措施都明顯與特首說要令跨境旅客不方便以壓縮人流的想法背道而馳。政府「手腦不協調」,很難怪市民對前日的公布「不收貨」。運輸署有沒有與跨境巴士做好溝通?政府有沒有向大橋管理局力陳免費通車對三地防疫的弊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