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政府終於頑石點頭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十年前,我已開始倡議「活化」紅磡碼頭,並指出政府也必需「活化」腦袋,方能成事。同樣的道理也需應用於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只有羅局長腦袋先「活化」,方能推行德政。「遲做總比不做好,晚來總比不來強。」等到脖子都長,「忽然」等到政府在一個星期前回應筆者及廣大市民的民生訴求,宣布擴大「二元乘車優惠」受惠年齡,由現時的六十五歲放寬至六十歲或以上長者,令逾五十七萬的六十至六十四歲長者可受惠。此項德政,當然要先過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的關。不過,香港人雖然善忘,卻不是失憶的,相信大部分市民仍然記得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曾「不食人間煙火」地將長者綜緩合資格年齡由六十歲提高至六十五歲的一幕。

須標本兼治落實施政承諾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外圍經濟充滿變數,社會事件仍未平息,本港基層市民的生活壓力有增無減,經民聯早前向特區政府提交一系列紓困建議。我們樂意見到,行政長官在1 月14 日公佈推出新一輪民生紓困措施,10項措施總額涉及約100億元,包括採納經民聯關於放寬兩元乘車優惠津貼至60歲人士、為輪候公屋的一些合資格人士提供現金津貼等,預料可惠及過百萬名基層市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盡快落實,亦期待立法會從速審議,讓市民早日受惠。

設立專項基金多管齊下改善環境衞生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武漢近日發生數十宗不明原因肺炎個案,本港也出現多宗懷疑感染個案,引起各界高度關注。特區政府在一月八日刊憲,將「嚴重新型傳染性病原體呼吸系統病」納入法定須呈報傳染病,有助防疫,值得肯定。在同日舉行的立法會會議,有議員就遏止疫症在本港蔓延的即時措施提出急切口頭質詢,本人在跟進提問時促請當局,既要在法例執行上制定清晰指引和落實各項配套措施,也要注意網上有些不知來源的相關謠言,制訂具體的應對措施,及時公布最新資訊及澄清不實流言,並確保真實資訊能夠廣為市民所知,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公眾恐慌。

創新.突破.共融 (林建岳) – 評論文章

剛剛過去的一年,對香港而言是充滿挑戰的一年。踏入二○二○年,香港社會逼切需要走出困局,繼續前行。本周由特區政府和貿發局合辦的第十三屆亞洲金融論壇(AFF)順利舉行,實在有賴於眾多業界朋友和合作夥伴的支持,共同對新一年香港克服困難邁步向前,投下信任一票。

挽救企業 紓解民困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持續七個多月的暴亂,香港已經被「攬炒」,經濟陷入衰退。動盪波及社會各個方面,有商戶已經支持不住,無奈結業,亦有公司要縮減開支,員工生計受損。政府今個星期公布一系列惠民措施,幫助基層市民,包括為失業人士和輪候公屋多年的住戶提供現金津貼,以及加強對長者的支援等。坊間普遍對此持正面態度,不過亦有意見認為部分措施涉及長遠開支,或會影響到公共財政的狀況。

癱瘓內會阻國歌法 實屬政治低智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香港作為中國的領土,有人在球賽上噓自己國歌,還有人唱國歌被人毆打,國慶日有黑衣人到處擲汽油彈、縱火、大肆破壞,我的辦事處當天亦被擲3個汽油彈……當時火焰冒煙,嚴重危害樓上居民的人身安全。郭榮鏗作為法律界代表一直未與暴力割席,即使有法官被指名道姓地在法院大樓的牆壁以侮辱性的字句攻擊、惡意起底、人身安全受嚴重威脅,他也只是輕輕地說了「不恰當」及「遺憾」。

「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為港青年謀福祉創未來 (林建岳) – 評論文章

駱惠寧出任中聯辦主任首次會見香港傳媒發表講話,提出三個「確保」,其中, 「一定能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這句話,本人特別有感觸。「一國兩制」是香港社會最大公約數,是香港市民的共同利益所在。青年是香港的未來,「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香港繁榮穩定才有保證,香港青年未來發展才有希望。正如習主席所說,「沒有和諧穩定的環境,怎會有安居樂業的家園?」「一國兩制」遭受挫折,香港經濟受到重創,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受害最大的還是年輕人自己。大家共同努力,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才真正是為我們的年輕人謀發展、謀福祉、創未來!

嚴防疫情 科學為本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反修例事件引發的暴力衝突尚未止息,香港卻要面臨另一場風波——武漢爆發不明肺炎,令到曾經受到沙士重挫的香港人心惶惶、全城搶購口罩。面對不明疫情,香港固然要加強戒備,但防疫工作必須以科學為主,政客在此時不應煽風點火、以政治凌駕科學,企圖製造恐慌來加深兩地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