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灣區建設 拓展青年空間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今年兩會,大灣區規劃成了各界焦點。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明,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更好發揮自身優勢,全面深化與內地互利合作。對此,我感到十分鼓舞,並期望短期內有更多打通灣區「四流」的具體措施出台。
今年兩會,大灣區規劃成了各界焦點。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明,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更好發揮自身優勢,全面深化與內地互利合作。對此,我感到十分鼓舞,並期望短期內有更多打通灣區「四流」的具體措施出台。
經民聯慶祝國慶70周年暨新春酒會今晚(3月6日)在北京隆重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中央駐港聯絡辦主任王志民,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沈德咏,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中央駐港聯絡辦副主任楊建平、陳冬、譚鐵牛,香港特首辦主任陳國基以及在京出席全國「兩會」的全國人大港澳代表和全國政協港澳委員、特區政府官員、政黨及社團領袖等逾二百位嘉賓歡聚一堂,大家熱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並共商如何推進粵港大灣區建設,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政府上周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其中政府決定在今年預留六十億元作為發展海濱長廊及休憩空間,改善海濱措施。筆者過去一直與一眾環保人士努力為市民爭取在維港兩岸打造一條綠色海濱長廊,因此對這項政策也感到耳目一新。當然,筆者事後亦建議政府,要造就一條環境優良的海濱供市民享受,最重要的不僅僅是興建及改良海濱設施,而應該注重改善海濱水質,否則就像「美女有狐臭」,再漂亮的海濱也無人問津。有專欄作家在報章上撰文,引述筆者上述的比喻在本港目前的公營醫療面臨的挑戰上,更引申為所謂「有錢去整容,無錢去醫病」,不僅捉錯用神,更歪曲筆者的論述,是不恰當的。調撥資源解決公營醫療系統性問題固然是重中之重,但一條優質海濱和潔淨海水,對減輕公營醫療負擔有益無害,不應將兩者對立起來。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在立法會發表了2019-20年度財政預算案。本屆政府的理財新哲學初見成效,惟今年的財政盈餘未及去年般豐厚,政府採取一種較穩健的理財策略,實在可以理解。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今日(3月1日)召開第二次全體會議,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會後宣佈會議通過八項政策及措施,包括對港澳高端人才實施稅務補貼、成立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聯盟、擴大《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回鄉證)的適用範圍等。有關八項政策與經民聯早前向中央和特區政府提出的建議方向一致,經民聯對新措施表示歡迎,認為有關政策措施將為港澳人士到大灣區投資、創業、就業和生活帶來更大的便捷,進一步促進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有助香港更快更好地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鄭伊健一連六場《Along With Ekin Live Concert 2019》演唱會星期日晚在紅館拉開序幕,一眾fans熱情捧場,我都有去現場為佢打氣。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以「撐企業、保就業、穩經濟、利民生」為主題,整體而言方向正確,惟力度有待加強。中產及中小企對《預算案》寄予厚望,前者向來交稅多、福利少,每年特別期盼財爺派糖;中小企在貿易戰陰霾下,固然期望政府為他們遮風擋雨。豈料退稅退差餉縮水,即時反應難免是有點失望。
政府昨日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筆者非常歡迎政府今年決定預留60 億元發展新的海濱長廊及休憩空間,改善海濱設施。本港海濱發展潛力巨大,筆者及一眾環保人士在過去10 年間鍥而不捨的建議政府在維港兩岸打造優美怡人的海濱長廊,因此筆者歡迎政府這一項政策。但維港海濱水質欠佳,海濱臭味難當更一直是維港兩岸海濱的痛處,在此建議政府應再撥款100 億元作為改善水質的基礎性投入基金,不要只顧着發展海濱設施這個「硬件」,而忽略了水質這個重要的「軟件」。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2月27日)公佈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經民聯立法會議員今日在記者會上歡迎特區政府採納聯盟早前提出的50多項訴求和建議,例如撥款進一步推動旅遊業、優化海濱、推動再工業化等。聯盟認為該份預算案穩中有進,但在目前嚴峻的經濟環境下刺激經濟的力度不足,亦未見有太多具體措施促進業界盡快開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因此以十二字來表達對特區政府的訴求:「撐企業、促經濟、反民粹、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