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勿將海濱發展與公營醫療對立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政府上周公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其中政府決定在今年預留六十億元作為發展海濱長廊及休憩空間,改善海濱措施。筆者過去一直與一眾環保人士努力為市民爭取在維港兩岸打造一條綠色海濱長廊,因此對這項政策也感到耳目一新。當然,筆者事後亦建議政府,要造就一條環境優良的海濱供市民享受,最重要的不僅僅是興建及改良海濱設施,而應該注重改善海濱水質,否則就像「美女有狐臭」,再漂亮的海濱也無人問津。有專欄作家在報章上撰文,引述筆者上述的比喻在本港目前的公營醫療面臨的挑戰上,更引申為所謂「有錢去整容,無錢去醫病」,不僅捉錯用神,更歪曲筆者的論述,是不恰當的。調撥資源解決公營醫療系統性問題固然是重中之重,但一條優質海濱和潔淨海水,對減輕公營醫療負擔有益無害,不應將兩者對立起來。

海濱活動利身心健康

環境改善和公營醫療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多年來本人一直要求政府在有盈餘的情況下,每年應以儲蓄態度,一百億改善海濱、一百億給公營醫療、一百億給房屋供應。目前本港醫護人員人手短缺,早前的流感高峰期更令前綫醫護人員疲於奔命,士氣低落;上周更發生了一名年僅二十八歲的年輕男護士,懷疑因工作壓力過大而猝死的慘劇。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確實有責任着手研究解決醫療人手短缺和前綫醫護人員壓力過大的問題。但解決本港公營醫療系統問題的漫漫長路絕不是一個「零和遊戲」,政府必須從市民、醫療設施、科技、人手等多角度着手。筆者一直認為身體的健康與優質的環境是相輔相成的,市民的健康離不開適量的運動、新鮮的空氣等。本港地少人多,發展海濱除了能發展旅遊景點外,更能開闢更多休憩用地吸引市民閒暇時到海濱進行活動和呼吸新鮮空氣,對身心健康都有百利而無一害,身心靈更健康,自然病痛就少,在未來長者人口暴增的情況下,長遠來說,改善海濱環境提供更多好去處給市民休憩,對公營醫療系統的需求會減少,前綫醫護人員的壓力也減輕。

都市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疾病根源何其多,但欠缺運動、空氣質素差一定是疾病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從各政策範疇的公共資源分配角度來說,並不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係,更不存在因為有了海濱發展,所以公營醫療的資源分配便相應減少。改善生活環境與減輕公營醫療壓力實際上相輔相成。

筆者認為,要更好地改善本港公營醫療服務需要多管齊下,目前本港醫療人手短缺,增撥資源、增加人手、增加醫生比率,這些都非常重要。但千萬不要因此而忽略了空氣及環境改善的因素,要把目光放長遠,從優化環境,減少疾病的角度入手,得以減少對公營醫療的負擔,方為上策。

(刊於星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