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掌聲不如贏美譽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前日,經民聯幾位立法會議員與特首梁振英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會面,就《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提出意見。話題涵蓋如何推動社會向上流動、提升香港競爭力、加強城市規劃和改善民生等。其中有一點我特別關心,就是香港中產正面對向下游的趨勢。
前日,經民聯幾位立法會議員與特首梁振英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會面,就《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案》提出意見。話題涵蓋如何推動社會向上流動、提升香港競爭力、加強城市規劃和改善民生等。其中有一點我特別關心,就是香港中產正面對向下游的趨勢。
上星期在立法會辯論應否引用《權力及特權條例》時,當晚見到這麼多市民在立法會門外聚集,關注港視不獲發牌事件,我亦很理解大家的心情。政府及行政會議整體在發牌事件上的處理手法的確需要檢討。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今日(11月13日)與行政長官梁振英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會面,並以「推動社會向上流動」作為主軸,提出超過二百項建議,重點包括擴大中產比例、鼓勵創意、提升技能、加強競爭和綠色基建等,為未來創造更多和更佳的發展機遇。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2013-2014年世界競爭力報告》(報告),香港在涵蓋148個國家/經濟體的全球競爭力指數整體排名中,今年上升兩位,名列第七位。儘管整體排名有所進步,香港在數個範疇的排名顯著偏低(例如香港的小學和中學入學率的排名分別維持在第89和93的低位)…
國家不斷發展是不爭的事實,人民幣和資本帳亦將會自由兌換。在上海積極發展自貿區時,香港不應妄自菲薄,反而應更好地把握優勢,減少不必要的爭拗,自強不息,聚焦增強我們作為國際金融及貿易中心的優勢。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區”)在今年9月正式啟動。上海自貿區從籌備到成立,一直牽動內地和香港商界的神經。這不單是由於自貿區的貿易和金融改革的創新,對內地的經濟發展將有深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上海自貿區的發展,令香港業界再一次感到香港的發展需要更加迫在眉睫。
儘管內地各大城市加速改革開放,但香港現存的一些優勢,在可見的將來仍不容易被取代。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 實行“一國兩制”, 法制完善, 金融體制獨立, 資訊自由流通, 管治廉潔, 中外人才薈萃,國際經貿網絡發達,構成了我們的軟實力。
提到輸入外勞, 一般“打工仔”往往會擔心, 如果貿然輸入外勞,手中的“飯碗”會被打破,又或者自己的議價能力會遭到削弱。這些憂慮是可以理解的,政府亦確實有責任就相關決策釋除疑慮。可是,我們亦不應因此完全否定,在特定條件下,出於解決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輸入外勞是一個不得不作出的選擇。
上星期, 我讀了一篇社論, 題目是“輸入外勞非猛獸 可理性討論”。這篇文章正正反映了我身邊不少中小企老闆和行政管理人員的心聲。政府上月推出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指出香港人口老化的速度可能比政府本身預期的還要快。根據當局最新的推算,本港的勞動人口在2018年達到高峰期後,便會開始下跌。可以預見,我們的下一代將要供養更多的老年人,而人口老化的問題亦將會為下一代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區”)成立以來,有香港人擔心會搶去香港的生意。我覺得我們應該保持警惕,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好好發揮香港本身的優勢,便無需經常擔心。經過過去30多年的發展,國家已經到達現時的規模,上海自貿區的成立亦可算是必然的事, 即使今天不發生, 明天也可能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