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港公營醫療 怎增人手防流失?(龐朝輝) – 評論文章

香港醫護人員長期人手短缺,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在公營架構,醫護人員超時及超負荷工作經常發生,亦令在公營醫療系統工作的醫護人員苦不堪言,不單日常工作壓力大,亦要兼顧培訓及行政工作,加上稍一不慎發生醫療事故,甚至有機會被控誤殺及判監,醫院管理層未必可以保障相關員工,而工會爭取醫護權益畢竟能力有限,部分醫院醫生組織亦因政治因素而停運,雖然本港醫護薪酬冠絕全球,但吸引力仍然有限,很多土生土長的公營醫護人員萌生去意。

赴英搶才 說好香港故事

根據醫管局數據,去年全職醫生流失率輕微下降至7.7%,而護士流失率則增至11%。特區政府近年已加大力度增加醫護學額,亦主動出擊吸引海外醫生回港,立法會亦在2021年通過修例,允許指定院校畢業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工作5年後免試「特別註冊」,但效果並不顯著,僅吸引少數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在後疫情復常階段,由於公立醫院服務已全面回復正常,加上疫情3年期間大多數非緊急手術亦被押後,現時公營機構門診及非緊急手術的等候期較疫情前更嚴峻。

醫管局及醫務衞生局高層最近已突破性地親自到英國「搶人才」,計劃經當地港人醫科生組織舉辦聚會,直接吸引醫科生來港工作;至於為何以英國為第一站,當局則沒有解釋,可能英國正值政經大動盪,加上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員工爆發罷工潮,當地醫護人員怨聲載道,正值「搶人才」的好時機。

事實上,雖然英國的醫療教育舉世聞名,但在當地公營機構工作,在工資、待遇、稅務、尊嚴等方面,卻是天淵之別,最近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一篇來自憤然離英赴澳洲工作的當地醫生之文章中,了解到接近三分一年輕英國醫生打算離開英國到其他地方工作,對於在英國工作的華人醫生來說,可能是苦候經年填補空缺升職的好機會,特區政府要成功打動海外醫生回港,單靠薪酬待遇及低稅率未必夠吸引,官員們說好香港故事才夠號召力。

本港專科培訓與英聯邦國家體制接近,且整體而言進入專科培訓的機會遠較外國大,英國非本地醫生要擠進熱門的專科培訓成為專科醫生難度十分高,一般要待上數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有正式培訓,更有些在外地就業的主管醫生赴英後因履歷不被承認,而要屈就當個駐院醫生「大打雜」;就算在大醫院接受專科訓練,也必需要與醫院主管打好關係,才有望在培訓上「順風順水」,但對大部分留學港人來說,要做到完全融入當地生活談何容易,特區政府當局如能率先向這班未進入專科培訓的醫生招手,相信成功率最高。

另一方面,已在英國完成專科培訓的顧問醫生,大多已成家立室,過慣外國生活卻想為子女尋根而舉家回港生活的,相信也是其中招攬對象。此外,近年由於政治及其他因素離港的醫護,不少在海外數年水土不服犯思鄉病,要吸引這些人回巢,相信要更花唇舌,但如果能承認海外工作經驗,而給予更高職級及薪金,則可能會奏效。

吸大灣區醫護 互補短板

香港處於中美外交風口,官員不能單純地認為英國的制度就是完美;事實上,世界有很多醫療體系已超英趕美,當局有需要向全球華人醫護招手以增勝算。我們的祖國已率先響應醫管局的招募計劃,「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自推出以來,已有9名內地專科醫生及70名平均年資8年以上的廣東省資深護士,響應來港工作。大灣區三甲醫院(即內地醫院等級劃分中最高級)林立,很多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其實遠超我們招聘計劃的專業要求,雖然醫療制度及醫學語言上不盡相同,但以醫管局培訓基地轄下服務,根本問題不大,作為醫護團隊的一員,顧問醫護與初級醫護又何嘗不是互相彌補服務短板?

要整體提升公營服務質素,加強人手、保住流失、加強公私營協作,以及做好基層醫療配套和社區醫療服務,以減低專科高端醫療依賴,正是香港醫療重整的大方向。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49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