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沙士:忘了,忘不了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十年前的二月二十一日,一名內地退休教授來港出席親友的婚禮,在入住京華國際酒店期間,無意間把身上潛伏的具致命性、其後被命名為「沙士」的冠狀病毒傳染給多名住客;及至三月四日,一位曾到訪該酒店的男子,因身體不適入住威爾斯親王醫院8A病房,身上病毒隨之散播。其後,一名同房的腎病病人出院返回淘大花園,病毒通過屋苑的U形喉管迅速擴散。因應社區疫情惡化,政府在四月一日執行強制隔離令,將屋苑E座所有居民撤離。及後發生的一切,成為了一段讓港人銘記的沈痛歷史。

往事並不如煙

這場史無前例,在本港導致一千七百五十五人感染、二百九十九人死亡的世紀大疫症,轉眼間已過了十年。當年沙士陰霾籠罩下社會人心惶惶、百業蕭條、街上人人戴上口罩、一個地鐵乘客的幾聲咳嗽足以引起全車廂恐慌、電視新聞每天公布新感染人數等幕幕驚心動魄的景象,相信大家還是記憶猶新。沙士一「疫」,或許已經遠去,但往事並不如煙,它不僅在一整代香港人的腦海裏留下烙印,更從此改變了我們日常許多生活習慣:比方現在不少人生病時都會自動自覺戴上口罩;很多建築物的升降機按鈕和電梯扶手每天定時消毒;不少公共場所都會在當眼處擺放酒精搓手液等,這一切都是在○三年之前沒有。

不僅是個人衞生習慣,沙士對社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甚至延續至今:像改變了香港政治生態的「七. 一」遊行、今天人們熱烈討論應否檢討的「自由行」政策,以及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所謂「中港矛盾」論等,其實直接間接、或多或少都是沙士的產物。這場疫症固然對香港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傷痛,但也是在抗疫的過程中,香港人充分發揮出互助互愛、團結一致共度逆境的大愛精神。

本港醫護人員期間所展現那份盡忠職守、捨己為人的偉大專業情操,更贏得了舉世的尊敬和讚揚。回望當年香港人面對沙士時那種上下一心、群策群力、無分彼此的表現,對比今天社會上爭拗不斷、劍拔弩張,充斥各種矛盾和撕裂的境況,實在令筆者感慨萬千。

面對疫情不容鬆懈

面對最近在英國和中東來勢洶洶,俗稱「新沙士」的新型冠狀病毒,世衞組織繼去年九月後,本月中再次發出全球防疫呼籲。雖然香港現今的衞生防護水平已大幅提升,加上有了十年前對抗沙士的經驗,是否就代表我們可以高枕無憂呢?筆者並不苟同:一來致病源的形態和變種層出不窮。像港大醫學院過去十年來所發現的新品種病毒就多達四十三種,昨天有效的療法今天可能已不管用;二來訪港遊客十年來以倍數上升,單單內地訪港旅客去年便多達三千五百萬人次,是○二年的五倍。出入境人流愈頻繁,代表跨境傳播疫症的風險愈高、邊境防疫工作的執行愈困難;另外劏房近年日趨普遍,當中那些不斷分駁、縱橫交錯的排污渠道,容易成為傳播病菌的「高速公路」。凡此種種,都顯示出香港當下的抗疫形勢未必一定比十年前樂觀。面對未來可能爆發的新一波疫情,大家毋須過分緊張,自亂陣腳,但卻絕不能掉以輕心,放鬆戒備。因為○三年沙士的慘痛教訓,我們也許可以釋懷,但決不可忘記!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