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市場主導須扶持 自毀前程堪憂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一度沉寂數月的「反水貨客」運動又死灰復燃。所謂「反水貨」、「光復上水」等運動,打着「捍衞本土利益」的幌子,以離間內地與香港關係,將民生問題政治化為實。事件再引起社會關注及媒介傳播,恐怕對香港的旅遊之都形象進一步打擊,相信未來幾個月的旅遊及零售業數據均不容樂觀,特區政府必須重視問題,審視旅遊政策,支持旅遊業發展。

光復運動令內地客卻步

自今年初發生反對內地旅客的事件以來,特區政府及中央政府調整了「一周一行」政策,並加強了打擊水貨活動的力度。這些所謂的「反水貨」或「光復運動」平息了數月,但其產生的負面影響卻令旅客、特別是內地旅客卻步。此後,政府和旅發局雖做了不少努力和正面宣傳,但都可能被又一次的「趕客運動」而抵消。一小撮人短淺的目光,盲目的反對,足以令香港旅遊之都的形象毀於一旦,更嚴重的是令兩地人民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張,在內地和香港的網絡平台上,不難發現有激進的網民互相指罵之聲。兩地在文化背景社會制度上不同,有不同看法是很自然的事,理性的人會以包容態度與對方溝通,消除隔閡。不過,小部分人卻刻意挑動矛盾,指罵對方,令抵觸情緒升溫,難以調和。

水貨客問題對鄰近邊境地區的市民生活構成了影響,已不是市場可以自我調節的問題。因此,特區政府先後推出了「限奶令」,調整了「一周一行」政策,並打擊了水貨活動。這些政策雖然一定程度上干預了市場的運作,卻亦緩解了對市民生活的影響。長遠而言,興建邊境購物城,增加土地供應打造新的旅遊景點,推動交通及酒店等設施的建設,才是對本地旅遊市場的支持。

若市場失效 需適度干預

正所謂,「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一直以來,政府都奉行市場主導經濟,政府給予最大支持,作出最少干預,從而維繫有利營商的環境。但當市場失效或衍生民生問題之際,假若政府坐視不理,相信亦有人會聲討政府「不作為」。港英時期的前財政司夏鼎基曾說過,「不干預」不能成為政府撒手不管的藉口。因此,如何界定干預還是支持,在於政府如何把握「適度」。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