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因時制宜加強初中中國歷史教育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立法會日前通過「規定初中中國歷史獨立成科」的無約束力議案,可謂切合時宜。就修訂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當局剛於10月底結束首階段關於整體方向的諮詢,明年再進行內容方面的諮詢。我相信,議會的討論將有助於喚起社會各界關注,凝聚共識。

年輕一代對歷史認知不足

自2001年中學課程改革後,政府容許學校把初中的中國歷史和其他人文學科合併教授,相關課程對香港歷史及香港與內地的互動關係更顯得着墨不夠,而令年輕一代不能正確而全面地認識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以致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缺乏足夠的認識和認同感。

社會上有意見將加強中史教育與所謂「洗腦」教育劃上等號,我對這些謬論非常不滿。什麼是歷史?歷史是關於過去曾經發生的事實的記載。「以古為鑒,可知興替」,學習歷史的好處,是可以鑒往知來,通過重溫以往發生的事件,更好地了解我們身處的時代和處境。例如,通過重溫歷史,我們將會清晰地了解到: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被英國佔領。中、英兩國政府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經過艱辛談判,在1984年12月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其後,中央政府考慮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決定根據國家憲法第31條,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並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保障國家對香港的基本政策的落實。

鑒往知來 「港獨」不攻自破

如果香港學生能夠全面地認識這段並不遙遠的歷史,則「港獨」和所謂「香港前途再談判」等偽命題,就會不攻自破。所以,問題絕不在於要不要學習歷史,而在於如何客觀地、有根有據地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為了正本清源,以及確立中國歷史科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有必要促請政府規定初中中國歷史獨立成科及列為必修科目,並優化課程設置,讓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源流、朝代興替、香港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等課題,有清楚的概念和認知。

當然,課程內容的修訂對提高學習興趣及提升教學質素至為重要。對此,本人有切身的體會。本人當年在工業中學就讀,中一至中五都有學習中國歷史,到中學會考亦參加該科目考試,取得良好成績。當時中一的中史科是從三皇五帝、夏、商、周講起,然後按編年體認識春秋、戰國、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到中五就涉及較複雜的近代歷史,直到講述民國成立。令學生對中國歷史的朝代興替有清晰的認識,而這種由古至今、由淺入深的課程編排又與同學的心智成長相配合。同時,中文科的學習亦兼顧白話文和古文,古文由《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都有範文學習,使學生對中華數千年的文化發展都有較完整的概念。我當年學習到的一些優美文辭,到今天仍然記憶猶新。

中國歷史的學習重點並不在於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一些孤立的資料,而在於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他們對自身所處城市和國家的認識,讓他們對歷史興替有較全面的認知,進而能夠剖析一些社會和政治議題的來龍去脈,培養理性和成熟的認知,這是中國歷史科作為基礎教育重要一環的作用所在,其意義和影響絕對值得社會各界重視。

(刊於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