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勞工短缺僱主無奈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假日去酒樓食飯歎茶,有時落單沖茶等候多時都未有招呼,不過眼見無論經理、侍應都忙到「踢晒腳」,都只能無奈地慨歎「今時今日咁嘅服務態度係唔得的」。又有一些有年邁父母入住安老院舍的市民,前往探望時,往往會看到老人家輪候等餵飯,或一個護養員同時餵幾個老人家的情景……飲食、安老服務、建築等行業,近年出現人手短缺的情況已不是新聞。近日更有報道指,中環的食肆開價一萬六千元聘請洗碗工人亦無人問津,倒頭來還被工會責備請不到人皆因工作環境差、僱主出手低。在大學畢業生起薪點不足一萬三千元的年代,一萬六千元請不到洗碗工人是僱主出手低,還是現時的勞工政策導致供求關係失衡呢? 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貿易及零售業有近二萬個職位空缺,其次為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共有超過一點七萬個空缺。旅遊和飲食業的空缺數目共有超過一點五萬個。至今年六月,香港職位空缺總數達十萬個,較去年同期上升百分之七點八。然而,香港的失業率維持在低水平,接近全民就業的情況。在整體勞動力數目有限的大環境下,特別是最低工資實行後,一些低技術工人往往可選擇較輕鬆的保安、清潔等行業;即便如此,保安及清潔業一樣存在勞工短缺情況。 輸入部分行業外勞 亦有聲音指出,僱主應提高薪酬,創造條件吸引年輕人入行,但站在僱主或家長的角度,某些厭惡性行業是高薪就能吸引年輕人入行的嗎?再者,創造條件必然引致經營成本上升,「羊毛出自羊身上」,這些營運成本也必然轉嫁至消費者的身上。在目前經營成本日益上升、通脹高企的情況下,僱主能艱苦經營已屬不易。如果企業堅持不住,那最終受害的是工人的飯碗以及香港的整體經濟。因此,勞工短缺問題的癥結,能全盤歸咎到僱主身上嗎? 工商界就着勞工短缺的問題,在不影響香港工人就業情況的前提下,實事求是地提出局部輸入部分行業勞工的建議,只是就事論事,理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常說參考我們競爭對手新加坡的做法,其實當地同樣輸入外勞來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亦創造機會令本土居民接受再培訓,從而脫離低技術職業的範疇,增加向上流動機會。但本港不但不參考這方面的經驗,還有工會代表稱,這種建議是希望在討論標準工時立法過程中,將問題複雜化,從而扼殺標準工時立法。 勞資關係從來就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在工商界已「硬食」最低工資,經營問題陸續浮現的情況下,任何建議不提,惟獨將所有問題的根源推向資方;這是理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嗎? (刊於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