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明日大嶼」以外還需更多靈活措施 (張俊勇) – 評論文章

香港地勢山多平地少,土地開發對政府而言一直是極大挑戰。香港近年土地供應嚴重短缺,已經成為限制香港發展及影響經濟民生的最大因素。土地短缺令香港的房屋問題極為嚴峻。房屋供不應求,樓價及租金大幅飆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第二份施政報告,宣布「明日大嶼願景」計劃,當中縱有不同的反對聲音,筆者卻認為在香港市民生活環境及質素日漸倒退的情況下,政府實在有必要以填海方式造地。

「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建議於大嶼山一帶填海近1700公頃,以發展「機場城市」及第三個商業核心區,籌劃未來2、30年城市發展,筆者十分支持林太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亦對林太為香港制訂如此長遠的規劃,表示敬意。

不過,社會上有人對此提出不同意見,他們認為,政府假如收回粉嶺高球場就可釋放大量的土地。筆者對此意見並不認同,同時,認為他們忽略了發展高球場的成本和難度。事實上,高球場內有大量受保護及需要保育的地區,球場內有不少樹木均是超過100年樹齡的古樹,如紫壇樹、鐵冬青等。同時,球場內亦有不少祖墳及金塔,貿然收回,只會引發更多後續性的問題。

除了以長期措施解決土地供應問題以外,筆者曾建議政府考慮發展荒校,以釋放現時香港的土地供應壓力。不少辦學團體逃不過「殺校」命運,衍生更多荒校。以元朗區為例,50間空置校舍用地,其中38間被保留作「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筆者認為學校在原來設置上,已有基本的交通規劃,政府應考慮重建,以興建更多公屋,解決現時公屋平均輪候時間需要5.3年的問題。

另一邊廂,除考慮覓新土地以外,對於現有土地,政府亦須投放資源進行重新規劃。高樓齡公屋老化問題日益嚴重,除了居住環境和安全問題以外,政府亦須承擔高昂維修費用。現時,不少舊式公屋均是低密度的建設,未能盡用土地空間。拆卸舊公屋,新型公屋可向高空發展,增加需求。誠然,安置是公屋重建的最大障礙。以牛頭角上下邨為例,政府是以分期方式進行重建,先讓部分當區的居民遷出到鄰近的屋邨,清拆重建數幢樓宇後,再搬遷邨內餘下居民到新落成樓宇,才清拆餘下的舊樓。雖有聲音指計劃緩慢,但總好過坐而待斃。

林太在施政報告中,已充分展示出政府覓地建屋,解決房屋嚴重不足的決心。

筆者期望政府以更為靈活的手法,在短期內通盤考慮及尋找可以建屋的土地,例如收回棕地,開拓生態價值不高的郊野公園邊陲地,務求令市民明白政府會解決基本住屋的需要,讓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年人看見「上樓」的曙光。

(刊於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