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一國兩制」沒有「國際標準」(林健鋒) – 評論文章

國務院新聞辦早前發布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下稱《白皮書》)在港引起廣泛討論。《白皮書》本是各國政府就某一政策而發表的官方報告書,對象不單是國民,更是向世界論述某項政策的實施情況及表達官方立場。然而,《白皮書》的內容及其發放的時機,卻被香港一些人士刻意誤讀,為求增加自己的政治籌碼,作為與中央對抗的手段。這樣的做法不但誤導港人,分化社會,而且對落實普選及維護香港繁榮穩定毫無益處。觀乎近日社會的種種衝突場面,市民更應平心靜氣反思一下,這是我們希望見到的香港嗎?

香港回歸祖國十七年,「一國兩制」這個史無前例的方針由當初的構想,透過《基本法》的規範得以落實。《白皮書》的發表,正正是陳述過往這十七年的落實情況和經驗的總結,仔細列明特區創立的歷史、背景、憲制上的地位和權力的來源,並對某些現實困難指明方向。

正所謂溫故而知新,籌備一年多才撰寫完畢的《白皮書》,是務實、負責的,並釐清一些對「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誤解,從而令港人明確香港未來發展的方向,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然而,在香港有些人士刻意把「一國」與「兩制」分開理解,認為高度自治就應該「河水不犯井水」,甚至完全置「一國兩制」於不顧;近期更出現一些鼓吹「本土理念」及「分離主義」的組織,明顯是一些人出現對「一國兩制」的誤解,不斷膨脹「兩制」的觀念而忽略「一國」的主體意義。香港是「一國」之下的特別行政區,破壞「一國」完整、動搖「一國」的憲制地位的事,是絕對危險的。

一些人士往往也喜歡把「國際標準」掛在口邊:特首普選要符合「國際標準」、立法會選舉也要符合「國際標準」,但觀乎國際社會,各個國家的選舉制度都首先要切合該國的歷史文化背景,符合人民的利益為前提,再從所謂的「國際標準」中各取所需,並沒有劃一的標準。而且「一國兩制」是舉世首創,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尋求發展,更沒有「國際標準」可以參考。香港作為一個特別行政區,我們的選舉制度理應符合香港的實際情況,符合《基本法》的相關規定。

這次《白皮書》清晰指出,特區政府的成立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香港高度自治的權力來源於中央;「一國兩制」是一個完整的概念,「一國」是實行「兩制」的前提和基礎,「一國」之內的「兩制」並非等量齊觀。這正好澄清市民對這個概念的一些混淆。

回歸十七年來,香港在祖國的支持下,在各方面取得不少發展,也應對沙士和國際金融海嘯等不少危機。不過,在國際政治角力的影響下,香港近年的社會氣氛趨向緊張,立法會內的亂局已蔓延到議會外,特區政府施政屢屢受阻。這與社會上一些人借用各種議題,刻意製造矛盾,謀求阻礙香港穩定發展,攻擊「一國兩制」不無關係。

在政改的關鍵時候,中央藉《白皮書》的發表而正本清源,改變社會上對《基本法》及「一國兩制」五花八門的各種詮釋。然而,社會上以「民間公投」、「佔領中環」作為政改談判籌碼的人士,刻意把《白皮書》的發布時間和內容,曲解為中央「打壓」香港的手段,從而催谷「民間公投」的投票率。

姑勿論投票的方式有多少漏洞及不嚴謹、不論投票要維持一天還是一周、也不論投票的題目是否能體現市民的意願,但總是市民表達對普選訴求的一個方式,政府應聆聽這些意見,在符合《基本法》的基礎和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下,與不同持份者理性商討,凝聚共識,爭取2017普選特首得以落實,推動香港長遠穩定發展。

(刊於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