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本人十分贊成梁君彥議員提出的原動議。事實上,隨着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伯南克於本6月宣布將會逐步結束量化寬鬆措施,已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一番波動。本會確有必要促請特區政府居安思危,密切留意事件對全球經濟及金融環境的衝擊,制訂應變方案。特區政府必須有所準備,制訂保持本港經濟與產業動力的政策和措施,適時推出,以協助市民及中小型企業面對市場的新秩序。本人亦支持張華峰議員和吳亮星議員分別提出的修正議案,要求特區政府確保本港金融體系的穩健,維持經濟增長,並在有需要時推出適當措施,包括考慮適時檢討以至撤銷「雙辣招」,即針對樓巿的買家印花稅及額外印花稅,以防止負資產的情況重現。
顯然,美國退市對港美兩地的經濟影響有很大的差異。聯儲局表示,退市步伐取決於美國的經濟數據,並提出兩項量化指標:其一是失業率跌到6.5%以下,其二是通脹升至2.5%以上。因此,對美國而言,退市的真正基礎是實體經濟回復增長,反而被一些市場人士視為利好因素。反觀香港,作為一個開放、外向型的經濟體,很容易受制於外圍經濟表現。一旦美國退市,香港將可能產生連鎖反應,包括熱錢迅速流走,銀根抽緊,利率回復上升,樓價顯著調整等。另一方面,內地經濟亦進入調整期,增長逐漸放緩,以避免長期過熱的膨脹。香港因而可能受到兩面夾擊,一些市場人士稱之為「雙鬼拍門」,將增加企業,尤其是中小企的經營困難,情況嚴重的話,市民可能面臨失業,甚或有部分淪為負資產一族而陷入困境。
除了上述三位議員提到的建議之外,究竟特區政府還可以採取甚麼措施,協助廣大市民和企業面對新的市場秩序呢?本人今天提出的修正議案,旨在促請政府未雨綢繆,充分評估一旦因美國退市造成市況逆轉,可能對本港整體經濟和勞動市場產生的影響,並適時推動政府基建工程,以減少衝擊,維持經濟持續增長和勞動市場的動力。
主席,為何本人要強調「適時推動基建工程」的重要性呢?所謂基建,顧名思義是社會經濟運行所需的基礎建設或設施,可以令各行各業都受惠。基建投資包括硬體和軟件的建設,能夠刺激經濟增長。在相關項目動工期間,可增加就業機會。在項目完工之後,又可以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改善社會民生。根據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政府調節經濟不外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本港貨幣由於和美元掛鈎,「貨幣政策」上的板斧受相當的局限。因此,「財政政策」對本港更形重要,政府的投放所帶動的經濟效益,對香港社會作用極大。政府每投放一元於基建,可衍生數以倍計的經濟效益。基建亦有助於提升城市的發展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促進社會持續發展,勝於其他剌激經濟的權宜之計或一次性的「派糖」措施。
因此,世界各地政府往往都將基建投資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政策措施。最新的例子是,英國財政大臣於6月底宣佈,將實施規模達一千億英磅的基建投資計劃,主要包括交通系統、住房建設和防洪工程等。香港在這方面也有往績可尋,相信大家記憶猶新:在1989年,港英政府公佈一系列大型基礎建設工程,主要工程為興建新機場及相關配套設施,包括赤鱲角機場、機場鐵路、青衣至大嶼山幹線、北大嶼山公路、西九龍填海計劃、西區海底隧道、3號幹線、西九龍公路、中區填海計劃第一期和北大嶼山新市鎮第一期。由於該計劃描繪了一個美好的遠景,當年被稱為「玫瑰園計劃」。平心而論,該計劃的落實確實對香港的社會經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另一次是在2007年,前任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宣佈推出十大基建工程,包括屬於交通基建的南港島線、沙田至中環線、屯門西繞道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還有屬於跨界基建的廣深港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港深空港合作和港深共同開發落馬洲河套區;另外屬於都市新發展區的項目有西九文化區、啟德發展計劃和新界東北新發展區。這十大基建項目有些已接近完成,有些至今仍處於規劃階段。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規劃,現時仍然在爭議中。
主席,本人要求當局「適時推動基建工程」,並非要政府好大喜功,匆匆忙忙推出其他大型基建項目。恰恰相反,我希望促請特區政府注意未雨綢繆,妥善做好各項規劃。例如,在本港當前的五項主要鐵路工程如火如荼施工之際,有必要盡早決定後續的鐵路工程,因為大型鐵路工程從概念到設計施工到投入運作,往往需時十年以上。本人建議當局一方面要制訂長遠的基建規劃,一方面要盡快檢視和整理現有的大中小型基建清單,判定輕重緩急的落實次序。對於一些已列入議事日程、或條件較為成熟的項目,應探討如何做好準備,一旦市況需要,可及時推出。在決定推出之際,也應充分考慮與現有基建項目的相互安排,以保證有足夠的相關資源和人力供應全面配合。此外,也應積極考慮將一些已進入落實階段的大型基建項目,適當分拆,既可加快落實進度,亦可讓大中小企業有較公平的參與機會。
我認為,特區政府只有未雨綢繆,妥善規劃,適時應變,才有可能讓基建的推動發揮積極作用,刺激經濟,創造就業,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繁榮和穩定。
主席,本人謹此陳辭,呼籲議員同事支持我的修正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