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多管齊下 應付新冠「風土化」(龐朝輝) – 評論文章

經歷了逾3年新冠疫情煎熬,大部分國家已解除旅遊及社交距離限制,香港於年初亦已逐步邁向復常,隨着世界衞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各國亦從應急疾控模式,轉換至與其他傳染病相若的防範工作為主。

病毒變異不斷 各地屢有小型爆發

內地在年初已對新冠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即不再隔離感染者、不再判定密切接觸者、不再法定高低風險區,而檢測策略亦調整為「願檢盡檢」。數月以來,新冠病毒當然並未因解除防疫限制而逐步消失,而且仍在不斷變異,在世界各地仍有小型爆發,以香港為例,在季節性流感及新冠疫情夾擊下,公立醫院近月求診人數逐步上升,現時急症室求診人數,以及入院的流感和新冠確診病例均創新高,內科病床使用率更高達130%。

根據統計,目前有超過2,000名新冠患者留醫,現時入院患者大多病徵較嚴重,但配合藥物支援,大部分病人留院時間並不長,故現時雖然求診人數較多,但不至於令整個醫療系統面臨太大壓力,當局亦已因應現時情況,增加人手處理急症室個案,並重開北大嶼山醫院感染控制中心。

現時社區已大致復常,街道上亦逐漸看到市民脫下口罩,而學校已不需要每日進行快測,從校園感染流感及新冠病毒等風險正不斷上升,加上現時發現個案大多病徵較輕微,很多患者確診前更不知道自己患病,相信未來數月新冠感染數字難見顯著回落,社區傳播的風險仍較高。加上周末適逢母親節,將有較多家庭聚會,如要減低新冠感染風險,可考慮盡量減少到人多擠迫的場合,以及在聚會前進行快測。

至於香港在疫情期間設立的各項隔離設施,如方艙醫院等,隨着逐步復常,相關土地將歸還發展商,其中當局正考慮將啟德用地發展為青年宿舍。內地的方艙醫院用地亦面對類似問題,根據國家衞生健康委表示,各地將按照城市的人口規模,把方艙醫院升級改造成亞定點醫院,亦即在方艙醫院的基礎上,加強具備一定的治療功能,以及將其中十分之一改造成監護床位,既能保留設施應付未來需要,亦可避免浪費資源。

與大灣區緊密協作 人才設備互補

至於一些沿用數年的檢測設施,現時使用率不高,隨着這些設施相繼關閉,很多場地已回復昔日用途。根據專家早前對疫情的檢討,本港缺乏內科及感染科醫生,隔離病房也不足夠,為防範未然,當局有需要長遠計劃增強醫護人手配套及醫院隔離設施,現時當局已向全球招募更多海外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相信未來數月會陸續有海外醫生來港工作;至於護理人員,當局亦有計劃從內地招聘更多適合護理人員回港,如香港在醫護人手配套上,能與大灣區不同城市有更緊密配合及協作,在人才及設備互補下,相信必定利多於弊。

除了人才流向,港人在大灣區亦可受惠於醫管局先導計劃,可以與香港公立醫院相近的價格,在內地醫療機構看門診,雖然現時只能在港大深圳醫院使用,相信在不久將來可以推進到更多醫療機構。至於疫苗方面,現時當局購入更多不同種類的新冠二價疫苗以供市民接種,加上藥物治療的配合,相信在各方面配合下應能應付往後新冠「風土化」,讓市民及經濟真正復常。

原文刊於 : https://paper.hket.com/article/3525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