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樽頸—北都專屬法例的迫切性與平衡點(龍漢標) – 評論文章
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重點項目,旨在打造創新科技和宜居社區的樞紐。然而,在現有法例框架下,發展進度往往受制於繁複的行政程序和審批瓶頸,這不僅延緩了項目提速落成的目標,亦影響了整體經濟活力。
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重點項目,旨在打造創新科技和宜居社區的樞紐。然而,在現有法例框架下,發展進度往往受制於繁複的行政程序和審批瓶頸,這不僅延緩了項目提速落成的目標,亦影響了整體經濟活力。
本屆政府自2022年起推動一系列輸入人才計劃,成效有目共睹。截至今年,已有超過23萬專才抵港工作和發展,加上隨行的家人子女,來港人口總數或已過半百萬。這個數字意味着未來五至十年的香港人口,或將遠超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2022-2046》所預測,在2046年香港人口增加至819萬的水平。行政長官亦於去年底在傳媒訪問時提出,香港如要保持競爭力,應要有1,000萬人口,否則香港人才庫將有限。
七十六年風雨兼程,七十六載輝煌成就。在過去76年間,國家砥礪奮進,發展進程一日千里,在經濟民生、教育、科技和基建等不同範疇進步長足。今年閱兵的壯盛場面,不僅彰顯我國科技與軍事實力的飛躍,更體現國家對維護主權與世界和平的莊嚴承諾。在此,衷心祝願祖國山河永固,國泰民安!
新一份施政報告聚焦經濟與民生兩大主軸。面對人口老化及勞動人口老齡化及不足,雖然政府已透過優才專才計劃吸納高質生產勞動力,但要長遠吸引優才留港發展及有歸屬感,政府要一併發展好產業鏈及教育生活質素配套,另外又要保持本地港人的競爭力及上流空間,才能創造更多機遇和夢想給年輕人追夢。
2025年7月,香港特區立法會通過相關法案和決議案,首次系統化規範議員履職要求,並同時優化議會運作安排,標誌著議會在加強自我監督和提升運作效能方面邁出重要一步。
今年9月好消息紛至沓來,香港接連拿下多個第1!9月25日,英國智庫機構Z/Yen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聯合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 38),香港排名再次力壓新加坡,亞太區繼續居首,全球排名維持第3,僅次於紐約和倫敦。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多項創新舉措加快推動市區重建,其中容許重建項目未用盡的地積比率可跨區轉移到其他地區以至新發展區,正與筆者一向倡議政策方向一致。本屆政府聆聽意見,把良策轉化為新政,殊值讚賞。此一舉措對市區重建意義重大,有望打破多年來舊樓更新的僵局,為市區重建以至整體城市規劃踏出關鍵一步。
超強颱風「樺加沙」來襲,我樂見特區政府臨危不亂,從頂層設計開始作出超前部署,各部門同心協力,社會各界嚴陣以待,讓香港總算安然渡過這次危機。香港在這場風災展現出的團結與韌性,正正是解決任何難題的必要元素,體現香港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面貌。
行政長官在今年的最新施政報告中,提出一系列土地房屋和發展北部都會區的「拆牆鬆綁」政策。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亦在記者會上,詳細解讀一系列政策措施背後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