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政府協調有度 團結應付極端天氣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早前香港遭超強颱風和暴雨侵襲,政府發出「極端情況」警示,並第一時間啟動跨部門協作,應對災情和善後工作。特首李家超在雨災當夜凌晨於網上交代稱各部門正應對全港多區嚴重水浸;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翌日下午親自率領各部門召開記者會,交代暴雨情況。特區政府齊心協力在抗災第一線奮戰,從今次整個抗災救災的部署調度來看,跨部門合作機制再次發揮了重要作用,彰顯跨部門協作的應急能力,體現出「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作風,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將災害損失減至最低。

發揮香港國際樞紐優勢 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林建岳) – 評論文章

正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由香港特區政府和貿發局合辦的第八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今日正式揭幕。高峰論壇充分凸顯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為近千名「一帶一路」沿線及相關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官員及商界翹楚,搭建開拓「一帶一路」龐大機遇的重要交流平台。10年奮進,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了豐碩成果,並已進入新時代、新階段,今次論壇以「攜手十載 共建共贏」為主題,更是凸顯適逢其時,別具意義,有利推動香港更好地發揮國際樞紐作用,積極開拓東盟、中東市場,善用香港金融、專業服務、法治優勢,全面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將香港打造成「一帶一路」的重要國際商貿平台,既成就自身,惠及港人,亦貢獻國家,造福世界。

上任生產力局主席一周年回顧 奮勇向前譜寫創科新篇章 (陳祖恒) – 評論文章

一年前,我懷著無比榮幸的心情出任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主席,而我自2016年起擔任生產力局理事會成員,近2,800天以來親身參與及見證生產力局的大小里程碑,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的路上「創新 · 從不停步」,一步一足印,樹下一個個佳績。

對接河套規劃 打造創科樞紐(盧偉國) – 評論文章

國務院印發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對香港的創科發展,是大好消息。河套合作區橫跨深圳河兩岸,連接深港兩地,由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和深圳科創園區組成。河套規劃對深圳園區規劃建設特別是與香港園區協同發展作出全面部署,訂立兩大發展目標,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創新協同機制,到2035年發展成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同時提出四大主要任務,包括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構建國際化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以及打造匯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河套規劃的出台體現中央對香港發展創科產業的支持和指導,河套將與前海、南沙和橫琴一起,共同構成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體系框架,並有力支撐香港「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建設,本港科技業界深感鼓舞。

促請日方懸崖勒馬 全面煞停核污排海(劉業強) – 評論文章

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大規模核洩漏事故,當人們還未完全走出十二年前福島核災難帶來的傷痛之際,日本再為全球帶來另一個核安全威脅:在今年8月24日正式啟動核污水排海計劃,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累積逾134萬噸的核污水排入太平洋,過程或將持續三十年。

深化滬港交流合作 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陳祖恒) – 評論文章

紡織及製衣業界一直主動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除了粵港澳大灣區為行業帶來龐大機遇,加強滬港合作同樣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筆者於七月底到訪上海,非常高興有機會與國家紡織業龍頭東方國際及上海時裝周的領導們會面,與他們就滬港行業發展、創科合作、人才交流等領域深入交流,期望進一步促進滬港行業合作及協作。

促兩地合作 助行業「智慧」轉型(陳亨利) – 評論文章

特首李家超今年10月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筆者在多場諮詢會中提出,當局應從頂層規劃着手設立「時裝及紡織發展局」,專責統籌行業發展,將香港打造為「國際時裝中心」,並推動傳統產業結合創科,支援紡織及製衣界更廣泛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化生產、電商等,助傳統產業走上新台階。

「四個要」助力港澳青年融入國家(胡劍江) – 評論文章

日前在北京召開了十四屆全國政協第九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促進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協商議政。筆者在場聽取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對助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國家大局的「四個要」的講話,十餘位全國政協委員從不同角度出發,暢所欲言地表達建議,相關代表亦作出實實在在的回應。是次高規格的會議,長達3個小時的交流,再加上前期多次的調研、研討,都是為了讓港澳青年能更好地融入國家大局,用心之切,用情之深,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