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四點希望」 完善「愛國者治港」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去年七月一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並發表重要講話。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對於推動香港大步邁向由治及興的新發展階段,具有重大指示意義。香港要做到「四個必須」,落實好「四點希望」,不斷完善「愛國者治港」的制度機制,開創新局面。

旅業復蘇要提速 勞動外力不可缺(黃進達) – 評論文章

香港總商會近日公布「人才短缺調查2023」顯示,近200間受訪企業超過7成正為人手不足而發愁,其中8成的缺才問題持續逾一年。全社會熱議的輸入外勞問題,有人認為應該要保障香港市民的優先權益,筆者亦同意予以適當維護,但同時認為守成倒不如開拓。理性地看本年度黃金周入境的狀態,與及復活節黃金檔期出境人次也未見全面恢復,外遊印花稅收入也不及疫情前的一半。加上,在客量、消費總量、接待質素等各方面情況條分縷晰,香港與旅遊相關的行業,明顯並未回復到全盛時期的狀態。旅遊界復蘇之路仍長,全方面出現人手短缺的情況同時出現在酒店業、餐飲業、零售業,講的不只「缺人」,更是「缺人才」。

輸入外勞鞏固復甦 完善配套共創多贏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香港經濟活動逐步復常,各行各業急需增聘人手。特區政府早前公布輸入勞工計劃,可望回應行業需要,鞏固本港復甦的勢頭,並增強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各界普遍歡迎。未來特區政府應完善各項配套措施,包括盡快通過不同渠道,向業界和市民加強解說,釋除對所謂「廉價勞工」的疑慮,同時密切監察計劃的落實情況,提醒有意來港工作人士,通過香港僱主及企業申請,切勿誤信求職包攬轉介等陷阱,也要避免外勞來港工作時遭到不公平的待遇。未來輸入勞工計劃也要不斷優化,適時向私營工程開放申請。特區政府也要盡快推出一站式網上平台,讓相關業界從業者包括外勞隨時了解最新的招聘信息、申請程序和常見問題解答等,真正做到利民便民,共創多贏。

適度輸入外勞以維持競爭力 (黃進達) – 評論文章

勞福局長孫玉菡去年就任後不久,已在立法會上陳述香港勞動人口預計會減少的情況,表示政府將在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容許輸入勞工,紓緩個別行業或工種的人手短缺。一年以來,社會大眾最主要的討論不乏「外人搶飯碗」。不過,討論再烈都無法漠視已知事實:香港過去幾年流失逾10萬人力,可預見個別行業未來幾年勞動力需求持續。面對全球都在進行的人才爭奪,城際之間以批次計算的人才吸納與流失,直接影響城市創收與社經發展。香港正值由治及興的關鍵發展期,筆者認為,此時此刻必須直面事實,為了發展必須適度輸入外勞,把社經基礎打好。

粵港攜手推動高質量發展(林建岳) – 評論文章

自今年初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以來,粵港兩地重啟頻繁的商旅往來。國家全面展開高質量發展,更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新的動力。承接全面復常的利好勢頭,貿發局在大灣區全力策動「粵港合作周」,與廣東省有關部門、機構等合作夥伴共同攜手,在多個大灣區城市舉辦21個商貿活動,幫助粵港兩地企業拓展商機。

適度輸入勞工 增強經濟發展動能(陳祖恒) – 評論文章

特區政府日前公布推出運輸業及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同時提出優化「補充勞工計劃」的涵蓋範圍及運作,解決多個行業人手短缺的問題。隨着香港人口高齡化和結構性勞動人口縮減越趨嚴重,人力短缺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及復常。是次政府「出招」屬正視因人力短缺而窒礙經濟發展的必要之舉。期望政府與各界繼續攜手,制定具前瞻性和整全的人力和人才政策,突破勞動人口縮減對經濟發展的障礙。

同氣連枝優勢互補 共建世界級灣區(梁美芬) – 評論文章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團赴湛江、江門、茂名和肇慶進行專題調研。在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再造一個新廣東、再創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的目標下,粵西地區的經濟增長、生態環境保護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央寄望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粵港合作前途無限。

加強培訓專業人才 貢獻大灣區建設(盧偉國) – 評論文章  

國家在「十四五」規劃確立香港「八大中心」定位,並多番強調發揮香港在金融、法律、創新科技、建築及工程、檢測認證等方面的國際化專業服務優勢,對香港各類專業服務的需求將持續增加。特區政府必須全方位培養和挽留本地專業服務業人才,致力提升本地專業服務業人才的競爭力,並推動大灣區相關業界的合作,充實大灣區專業人才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