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攬炒派是香港最大內憂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立法會批出一千三百七十五億元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後,恢復審議《財政預算案》,當中包括最受關注的全民派發一萬元,還有多項惠民紓困措施,例如退稅、免差餉、綜援雙糧、公屋免租一個月、補貼商戶電費等等。可惜仍然有反對派議員以反對增加警隊撥款為由,意圖「攬炒」整份《預算案》。放眼全球,朝野放下分歧攜手抗疫是理所當然,唯獨香港的反對派仍然不知分寸,在百業待舉的關頭仍然落井下石。有這樣的反對派,香港哀矣!

兩辦有權有責發聲 警惕暴力死灰復燃 (陳亨利) – 評論文章

「一國」是「兩制」的根本,任何人只提「兩制」都是離題和不現實的。更令筆者痛心的是,疫情稍為放緩,有示威者高舉所謂「光復香港」旗幟,在太古城聚眾堵路,有商戶見狀急急拉閘關門。倘若暴力死灰復燃,勢必打擊已經脆弱不堪的經濟,「破壞香港」才是示威者的終極目標。這樣的亂局源於香港社會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缺乏正確認識所導致。

預算案審議不容拖 拒絕「財政跳崖」 (盧偉國) – 評論文章

立法會近日審議財政預算案。香港過去大半年「屋漏兼逢連夜雨」,既經歷持續多月的極端暴力示威的衝擊,最近又碰到新冠肺炎的打擊,各行各業都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大批香港中小企掙扎求存。平心而論,整份預算案可謂順應民情民意,也採納了經民聯提出的80多項建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出逾1,200億元的一次性紓困措施,包括全民派1萬元現金、由政府百分百擔保企業以特惠低息貸款、補助中小承建商分包商、放寬科技券資助限制等。立法會議員應急市民所急,讓預算案撥款早日通過,政府也應簡化申請手續,讓資源盡快到達有需要的人士手上。

集思廣益推動經濟重啟 (林建岳) – 評論文章

近月疫情全球大流行,各行各業大受影響,除了旅遊和會展業、飲食業首當其衝外,很多中小企及不同業界都面對生存問題。政府公佈首季失業率上升至百分之四點二,近十年來高位。然而數字滯後仲未反映最新失業情況,預計往後數字仍會攀升,情況十分嚴峻。

政治「攬炒」 誤港殃民 (林健鋒) – 評論文章

大半年的社會動盪加上新冠疫情肆虐,令本已水深火熱中的企業及廣大打工仔雪上加霜。近三個月來,我和經民聯的同事急市民所急,三番四次敦促政府推出多輪的防疫紓困措施,並透過《財政預算案》向市民發放應急錢。然而,政府接連推出的支援措施,卻在立法會內被反對派處處拉布阻撓,他們更揚言會否決《預算案》、以「攬炒」拖垮政府。可悲的是,廣大香港市民卻無辜地負上沉重的代價。 

請反對派好自為之 (張華峰) – 評論文章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公民黨郭榮鏗等反對派議員為了一己政治私利,惡意拖延,令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下簡稱內會)歷經半年仍未能選出主席,幾近癱瘓整個議會運作。港澳辦和中聯辦近日多次公開譴責反對派搞「政治攬炒」、罔顧民生福祉。一眾反對派則像被擊中要害,不停撲出來鼓噪,批評「『兩辦』干預香港內部事務」云云。

應設立臨時失業援助金 (梁美芬) – 評論文章

一如所料,失業率進一步攀升至4.2%,較上次統計上升0.5個百分點,其中零售、住宿、膳食服務業失業率急升至6.8%,餐飲服務業和建造業分別急升至8.6%和8.5%,多項數字都是2008、09年金融海嘯後的高位。由於今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打擊沉重,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相當依賴中國和海外市場去復蘇本地經濟,預料情况仍會惡化下去。上星期六通過了的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集中於「保就業,撐企業」,但就忽略了「救失業」。最新一期失業率反映成立失業援助金已是刻不容緩,而且必須是容許個人名義申請的,金額也要比綜援高,才能起到作用。

再向財爺進言 (石禮謙) – 評論文章

財爺,司長,日前您出席電台節目時依然非常堅定地斷然拒絕對樓市的「減辣」要求。認為現階段如果「撤辣」會將樓市再度炒起。

我覺得您對樓市過於樂觀,低估了香港遭受衝擊以及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對香港影響。其實我更傾向於前財經事務局局長陳家強教授的看法,即「疫情危機才剛開始,不排除最終演變成金融危機」。

兩辦發聲合法合情合理 (陳亨利) – 評論文章

維護國家安全,每一個公民、每一個城市都有責任。香港需要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去推進自身發展,以及應對外圍環境的挑戰。然而,香港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的工作,始終不夠完善。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指出,要盡快在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層面下功夫,該制定的制定,該修改的修改,該激活的激活,決不能讓香港成為國家安全的風險口。這是值得社會各界深思的議題。

反對派癱內會不顧港人生計 (張華峰) – 評論文章

香港正處於困難的時刻。在「修例風波」與新冠肺炎雙重夾擊下,本港經濟陷入「寒冬」,消費停頓,百業蕭條,結業潮、失業潮接踵而至。香港特區政府由去年7、8月開始,已推出多次救市、救人措施,亦推出了兩次逾1600億元的抗疫基金,目的是在香港困難的環境下,落實「撐企業、保就業、紓民困」的政策措施。各方面人士無論政見為何,現在最需要的是同心協力,攜手抗疫,共渡難關。